根本原因,那就是自朱棣死後,仁宣二帝時期沒有太多戰爭,荒廢軍備,導致明朝的軍事力量嚴重下降。
...
宣宗時期是發現端倪的,但沒有作為,也可能是有其它規劃,沒來得及實施,最後這個爛攤子留給了悲催的明英宗。
而明英宗時期,英宗年幼登基,沒學到多少,文臣勢大,武將方面稀缺,還是一個新舊交接的朝代,根本沒多少能打仗的。
...
所以說,明英宗整體其實是個悲劇,也就叫門一方面算他沒骨氣,畢竟是個皇帝,任何言行舉止都會被定義為一個朝代形象。
若是平民百姓的話,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怕死叫門還是很正常的,死亡之下眾生平等。
到了現在,各種短劇,小說中將明英宗貶的一文不值,純純傻子的感覺,更是變成了一個昏君的形象...
然而史學界的很多學者卻解構了這一說法,認為英宗不是昏君,但也不是英主,而是一位功過相抵的守成帝王。
至於英宗為何如今會聲名狼藉,其實罪魁禍首還是乾隆。
根據武漢大學楊德惠老師的考證,正是在乾隆的一段惡評下,這才影響了後代人,導致明英宗的評價一路跌到了谷底,甚至被人說成了什麼中國十大昏君之一的。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明英宗朱祁鎮這個人他是有功勞的,在內政上很多人都注意到的,他在賑災上非常大方,而且最後他還把活人殉葬制度給廢除了。
我個人認為,若是沒有土木堡之變,英宗算是一個合格的守城之君,但加上這一大汙點,只能算是普普通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