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永樂朝主要人物(1 / 2)

永樂朝六國公:

- 榮國公姚廣孝:姚廣孝以“黑衣宰相”聞名,是朱棣重要謀士。靖難之役前,他力勸朱棣起兵,並精心策劃軍事行動。朱棣登基後,姚廣孝負責遷都事宜,規劃北京城佈局,還擔任《永樂大典》最高編撰官。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逝,朱棣追封其為 榮國公,諡號恭靖。

- 淇國公丘福:在靖難之役期間,丘福衝鋒陷陣,多次立下戰功。1403 年(永樂元年),丘福被封為淇國公,獲賜鐵券。然而在1410 年(永樂八年),丘福率十萬大軍北征韃靼。由於他輕敵冒進,中了敵軍埋伏,導致全軍覆沒,丘福本人也戰死沙場。

- 成國公朱能:朱能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出色,跟隨朱棣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成為朱棣麾下的一員猛將。1403 年(永樂元年),朱能被封為成國公,獲賜鐵券。此後,朱能多次參與明朝的軍事行動。1428 年(宣德三年),朱能在率軍平定安南叛亂途中,不幸病逝,年僅 37 歲。

- 英國公張輔:張輔是朱能的副將,跟隨朱能南征北戰。朱能去世後,張輔繼續統領軍隊,成為明朝的重要將領。張輔曾多次平定安南的叛亂,確保了明朝在該地區的統治。1425 年(洪熙元年),張輔被封為英國公,獲賜鐵券。在之後的幾十年中,張輔一直是明朝的重要將領和政治人物,歷經多朝,為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黔國公沐晟:沐晟是明朝開國功臣沐英的次子。沐英去世後,沐晟繼承了西平侯的爵位。沐晟在西南地區多次參與軍事行動,平定叛亂,維護了明朝在西南邊疆的穩定。1406 年(永樂四年),沐晟被封為黔國公,獲賜鐵券。此後,沐氏家族一直世襲黔國公爵位,鎮守雲南,對明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定國公徐增壽:徐增壽是明朝開國元勳徐達的兒子,他的姐姐是朱棣的仁孝皇后。在靖難之役時,徐增壽作為內應,為朱棣提供了很多情報和支援。後來,他的行為被建文帝察覺,在建文帝質問時,徐增壽無言以對,被建文帝當場誅殺。朱棣即位後,念及徐增壽的功勞,追封他為武陽侯,諡號忠愍。不久後,又進封其為定國公,由其子徐景昌世襲爵位。定國公世系與明朝相始終,在明朝的政治和軍事舞臺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

永樂朝除“三楊”外,其它出名的文官:

- 解縉:洪武年間入仕,後被罷官。永樂元年(1403年),任內閣首輔 ,是《永樂大典》的總編纂。他才思敏捷,性格剛直,因在立儲問題上支援朱高熾,得罪朱高煦,最終被朱棣忌恨,1415年被埋入雪堆凍死,年僅四十七歲。

- 黃淮:與解縉同值文淵閣,共掌內外製。他富有才學,為朱棣所重,常被單獨召見,商討機密事務。後因受漢王朱高煦的誣陷,被關進監獄達十年之久。出獄後,他又在宣德、正統年間擔任官職,為朝廷效力。

- 胡廣:與解縉等人一同進入內閣。他擅長撰寫詔令文書,其文章風格典雅流暢,為當時人所稱道。在靖難之役後,胡廣率先歸附朱棣,得到重用。他在政治上較為謹慎,能夠順應時勢,與其他大臣相處也較為融洽。

- 金幼孜: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永樂五年(1407年),遷右諭德兼侍講,因能講解《春秋》而受朱棣寵信。他多次隨朱棣北征,在軍中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為朱棣出謀劃策。他為人平易,沉默寡言,不喜歡張揚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在朝為官期間,他能夠與其他大臣和睦相處,共同為朝廷效力。

- 夏原吉:早在洪武年間,夏原吉就已嶄露頭角,被朱元璋選派為太學生,並以其出眾的才華和穩重的性格,被任命為戶部主事。建文帝時期,夏原吉得到進一步的重用,升任戶部右侍郎。永樂朝時,夏原吉成為戶部尚書,他不僅在財政管理上展現出卓越的才能,透過改革稅制、加強財政監管等措施,使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還參與了諸多重大決策,如鄭和下西洋的籌備工作等。

————————

除了鄭和,其它出名的宦官:

...

- 侯顯:藏族人,有才辨,強力敢任。1403年(永樂元年),侯顯經舉薦進入宮廷成為宦官。他多次承擔出使任務,曾率船隊訪問榜葛剌(今孟加拉國)、沼納樸兒(今印度北方邦)等國,加強了明朝與南亞地區的交流。此外,侯顯還參與了對藏區的管理事務,為明朝在西南邊疆的穩定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