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民同仇敵愾,保衛家園,強調京城的安危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另外,對於在戰爭期間造謠生事、擾亂軍心的人,如一些散播投降言論、製造恐慌的人,于謙果斷下令嚴懲,穩定了城內秩序,使軍民能夠一心抗敵。
...
也先集中兵力攻打德勝門,于謙設下埋伏,派石亨等將領率軍在城外迎戰。
明軍神機營火器齊發,重創瓦剌騎兵,也先的弟弟孛羅等中炮身亡,瓦剌軍大敗。
西直門,都督孫鏜率軍力戰,與瓦剌軍展開激烈爭奪,戰鬥從早到晚持續進行。
孫鏜一度因兵力不支退至城下,後在援兵的幫助下穩住陣腳,擊退了瓦剌軍。
也先又轉攻彰義門,明軍在城外列陣抵抗,副總兵武興率軍與瓦剌軍激戰,明軍一度佔據上風。
但此時有宦官率數百騎兵衝擊明軍陣後,導致明軍陣腳大亂,武興中箭犧牲。
不過,瓦剌軍也因明軍的頑強抵抗而難以深入,戰鬥陷入僵持。
最終,也先收到勤王大軍即將抵達的訊息後,擔心後路被截斷,困死在大明,只好帶著朱祁鎮於十月十五日開始北遁。
——
這一戰,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採取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既堅守城池,又主動出擊,打擊敵軍,改變了土木堡之變前明朝軍隊被動防禦的局面,顯示出他對戰略戰術的深刻認識,即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戰略,不一味被動挨打。
這一戰于謙堪稱卓越。
而在此之前,于謙于謙力排眾議,堅決反對南遷,提出“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穩定了朝廷的主心骨,堅定了朝堂上下守衛北京的決心。
于謙還積極推動郕王朱祁鈺即位,使也先挾持英宗要挾明朝的圖謀落空,為明朝在政治上樹立了新的核心,避免了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
同時還藉此機會將朝中以王振為首的宦官勢力進行了一波大放血,徹底穩固了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