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1 / 2)

第七次下西洋背景:

一.朝貢方面

明宣宗時期,延續了海禁政策,猶豫倭寇原因,海禁政策可能更加嚴格,影響了外國商船來華進行貿易和朝貢的積極性。

朝貢貿易進行了進一步的規範和限制。為了防止一些外國商人利用朝貢的名義進行非法貿易活動,明朝政府對朝貢的時間、次數、規模以及貢品種類等方面都做出了更為嚴格的規定。

例如,規定某些國家只能每隔幾年進行一次朝貢,每次朝貢的人數和船隻數量都有一定的限制。

還有一些東南亞國家政治層面變更,在諸多因素下,導致朝貢國家數量變少。

二.經濟方面

永樂朝結束後,仁宗,宣宗時期更多是休養生息,國內經濟繁榮,手工業和農業生產技術得到顯著提高,商品經濟也有了較大發展 ,這使得國內對海外市場和商品的需求不斷增加。

紡織、陶瓷、造船等行業的生產技術和規模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明朝具備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能夠為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提供充足的資金、物資和船隻等支援 。

三.外交方面

鄭和下西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加強明朝與海外各國的友好關係 。

在前六次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率領的船隊訪問了眾多國家和地區,與當地的統治者和人民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互動 。

透過賞賜禮品、展示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等方式,鄭和向海外各國傳遞了明朝友好和平的意願,贏得了各國的尊重和信任 。

第七次下西洋,明朝希望繼續保持和加強與海外各國的友好關係,進一步拓展明朝的外交空間,營造一個有利於明朝發展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

還有便是蒐集情報,明朝隨實行海禁,但並未達到閉關鎖國,不問世事,還是時長關注海外諸多國家的。

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瞭解海外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情況對於明朝的國家安全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在航行過程中,會對所訪問國家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政治制度、軍事力量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觀察和了解 。

透過與當地的商人、官員、學者等進行交流,船隊收集了大量關於海外各國的情報資訊 。

這些情報資訊對於明朝政府制定對外政策、加強海防建設、開展海外貿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第七次下西洋,明朝希望能夠繼續透過鄭和船隊收集更多關於海外各國的情報資訊,以便更好地瞭解國際形勢,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 。

四.鞏固統治

在經歷永樂朝後,明朝在當時屬於全球領先地位,在亞洲非洲的影響更甚。

許多文獻中記載明朝為天朝上國,之外的那些國家統一為藩國,為臣。

實力方面毋庸置疑,文化方面更是吸引無數國家學習。

那麼作為統治者,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自然是要向這些周邊國家宣揚一番,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展現明朝的強大國力和威望 。

——————

宣德五年六月,一切準備完善後,五十九歲的鄭和從南京龍江關啟航,開啟了第七次下西洋,同時也是他最後一次...

那麼我們就再跟隨鄭和走一次下西洋過程吧!

依舊是熟悉路線,抵達占城,一番外交,宣揚國威。

離開占城後,船隊繼續南下,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隨後到達爪哇(今屬印度尼西亞)。

鄭和船隊在爪哇進行貿易活動,與當地統治者交流,加強了明朝與爪哇的友好關係 。

離開爪哇,船隊駛向蘇門答臘(今屬印尼),鄭和船隊在此開展大規模貿易活動,用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特產,換取當地的香料、珠寶、藥材等商品 。

同時,鄭和在蘇門答臘建立官廠,作為明朝船隊在海外的貿易和補給基地,進一步加強了明朝在印度洋地區的貿易活動和影響力 。

離開蘇門答臘後,船隊向西航行,抵達錫蘭山(今斯里蘭卡),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鄭和船隊在此與當地進行貿易,並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

而錫蘭山國國王在前幾次下西洋途中被鄭和教訓過後,乖巧些許,雙方進行了較為友好的交流與合作 。

離開錫蘭山後,船隊繼續西行,到達古裡(位於今印度科澤科德一帶),古裡是當時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