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宣宗時期對外(南方)(1 / 1)

宣宗時期南方外部主要是安南這個地方,即古交趾。

建文二年,安南權臣胡季犁篡位,建立胡朝。

永樂四年,朱棣以恢復陳氏王朝為由,朱棣命朱能為徵夷將軍,沐晟、張輔為副將,率 八十萬大軍南征安南。

朱能途中病逝後,張輔接手指揮軍隊,最終成功打敗胡朝,為後續明朝對安南的直接統治奠定基礎。

軍迅速擊敗胡朝軍隊,佔領安南。

1407年,明朝在安南設定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期間推行一系列措施,如開設學校、推行科舉、傳播儒家文化等。

明朝打敗安南胡朝後,鑑於陳氏子孫已被屠戮殆盡,便在當地推行與內地相同的行政制度,將其納入明朝版圖。

該布政使司下設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一十八縣,還有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形成三司制衡,與內地省份管理模式一致。

明朝在此積極推動文化傳播與經濟建設,設立學校、推行科舉,傳播儒家文化;興修水利,鼓勵墾荒,促進農業發展。

但由於明朝官員管理上的一些問題,賦稅徭役沉重,加上一些官員貪汙腐敗,引起安南民眾不滿。

最終於永樂十六年,黎利在藍山發動起義,歷史上稱其為藍山起義。

初期這個勢力力量薄弱,常遭明軍圍剿,但明軍總是得不償失。

明軍雖整體實力強於對方,但安南地區多山地叢林,如長山山脈縱貫越南全境。

山地地勢險峻,道路崎嶇,叢林茂密,一方面限制了明軍大部隊和騎兵的機動性,使其難以展開大規模衝鋒和快速行軍。

另一方面,當地起義軍熟悉地形,利用山地叢林設伏、突襲,明軍易遭埋伏且難以及時發現敵人。

而水路則是較大的河流,紅河、湄公河等。

河流不僅分割了陸地,增加了行軍難度,而且在雨季河水上漲,形成天然障礙。

此外,明軍在渡河時易受敵軍攻擊,且架設橋樑、運輸物資也面臨諸多困難。

至於沿海平原與三角洲這一處雖地勢平坦,但其中水網密佈,土地鬆軟,道路泥濘,明軍行軍時不僅速度緩慢,而且重型裝備和物資運輸也極為困難。

同時,起義軍可利用水網進行遊擊作戰,切斷明軍補給線。

直至宣德元年,宣宗朱瞻基派成山侯王通為徵夷將軍,前往安南。

王通率部抵達安南後,積極組織軍事行動。

他在應平、寧橋等地與安南起義軍交戰,憑藉明軍的兵力優勢和較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取得了一些勝利,暫時穩定了明朝在安南部分地區的統治秩序。

然而,王通在取得初步勝利後,產生輕敵思想。

宣德元年十一月,他貿然率軍進攻位於寧橋的起義軍營地。

此地周圍地形複雜,多河流、沼澤,起義軍提前在此設下埋伏。

明軍進入伏擊圈後,遭到起義軍的突然襲擊,一時間陣腳大亂。

由於地形限制,明軍難以組織有效的抵抗和撤退,最終遭遇慘敗,損失慘重,許多將士陣亡或被俘。

這一戰極大地削弱了明軍在安南的軍事力量和士氣,也使明朝在安南的局勢急轉直下,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

寧橋之敗後,王通意識到明軍在安南的處境艱難,難以在短期內扭轉局勢。

而這一訊息傳回朝廷後,一眾大臣對於是否繼續維持在安南的統治也存在諸多爭議,主張議和的聲音逐漸增大。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朝廷決定讓王通與黎利領導的起義軍進行和談。

宣德二年(1427 年),雙方經過多次協商,最終達成和議。

明朝承認安南的相對獨立地位,從安南撤兵。自此,結束自永樂五年起明朝對安南長達 二十年的直接統治。

安南方,黎利承諾安南此後將嚮明朝稱臣納貢,維持藩屬國與宗主國的關係。

這種關係下,安南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政治自主,同時透過定期朝貢,與明朝開展經濟文化交流 。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