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朝時期朝堂主要的事件:
大禮議事件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無子嗣,興獻王之子朱厚熜繼承大統,即嘉靖帝。嘉靖帝與以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朝中大臣,就嘉靖帝生父興獻王的尊號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楊廷和等大臣主張嘉靖帝應尊明孝宗為皇考,生父為皇叔考;嘉靖帝則堅持追尊生父為皇考。這場爭論持續三年之久,最終嘉靖帝動用皇權,對反對他的官員進行罷官、廷杖等處罰,以勝利告終。
嚴嵩專權
嚴嵩善於寫青詞,能迎合嘉靖帝心意,逐漸得到重用進入內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嚴嵩誣陷內閣首輔夏言致其死亡,此後嚴嵩父子把持朝政二十年,賣官鬻爵,打壓異己,大肆斂財,嚴府門庭若市,堆滿了賄賂的金銀珠寶等。
庚戌之變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親率大軍南下,直逼北京城。兵部尚書丁汝夔在嚴嵩授意下,不敢擅自出戰。俺答汗的軍隊在北京城外燒殺搶掠八日之久,百姓慘遭屠戮,財物被洗劫一空,史稱“庚戌之變”,這一事件成為明朝的奇恥大辱,也讓嘉靖帝對嚴嵩的信任產生了動搖。
嚴黨倒臺
隨著嚴嵩父子惡行暴露,朝中正直之士紛紛彈劾。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御史鄒應龍在徐階支援下,上書彈劾嚴世蕃。嘉靖帝下令將嚴世蕃逮捕入獄,嚴嵩罷官回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嚴世蕃被斬首,嚴嵩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嚴黨成員紛紛倒臺。
海瑞上《治安疏》
海瑞看到民間疾苦,毅然上書嘉靖帝,痛陳時弊。他的《治安疏》言辭激烈,直指嘉靖帝迷信方術、不理朝政等過失,觸怒龍顏,但他的為民之心令人敬佩。
李福達案
嘉靖二年,山西代州鄉民薛良告發鄉人張寅本名李午,是正德七年陝西洛川謀反案的首領頭目李福達。案件審理過程曲折,牽涉郭勳等勳貴和眾多官員。郭勳為張寅說情,引發文官集團與勳戚武臣的矛盾,嘉靖帝出於對“大禮議”事件的敏感,對案件進行干預,命錦衣衛提調人證物證到京,進行三法司會審、九卿會審等。最終案件結果受嘉靖帝影響,與最初審理結果大相徑庭,成為當時朝堂上的一大事件。
壬寅宮變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嘉靖帝因迷信方術,對宮女們極為嚴苛,楊金英等十幾名宮女不堪忍受,趁嘉靖帝熟睡之際,試圖用黃綾將其勒死,但因慌亂未能成功。嘉靖帝雖未被勒死,但受此驚嚇後移居西苑,更加沉迷於修道煉丹,此後長期不上朝,朝政多由嚴嵩等大臣處理,這一事件對嘉靖朝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改稻為桑國策推行
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緩解國庫虧空的狀況,嚴嵩提出推行改稻為桑的國策。即要求浙江等產糧地區將稻田改為桑田,以種植桑樹、發展絲綢產業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但在推行過程中,由於各級官員為了私利,強制百姓改稻為桑,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矛盾,導致百姓怨聲載道,也成為朝堂上各方勢力爭論和博弈的焦點之一。
白蓮教叛亂
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四川大足縣人蔡伯貫領導白蓮教叛亂,連克大明七州縣。後蔡伯貫被擒,供出其師從山西人李同,而李同家族乃白蓮教世家,其父李大禮、祖父李午都曾秘密結社煽動百姓起事,牽出了一樁四十年前的舊案,引起朝堂關注。
————
嘉靖朝時期地方上主要的事件:
-嘉靖倭亂:嘉靖年間,倭寇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侵擾愈發嚴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53名倭寇從浙江紹興上虞縣登岸,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二十餘處州縣,直逼南京城下,橫行80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最終才被明朝官兵圍殲。
-張璉起義: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五月,上饒烏石村人張璉聚眾起義,自稱“飛龍人主”,改元造歷。起義軍聚眾10萬人,進擊閩、粵、贛、浙等四省數十個府縣。後朝廷調20萬官兵前來鎮壓,張璉等多位義軍首領被殺害,起義失敗。
-饒平多事:嘉靖元年(1522年),柘林人吳清聚眾駕舟出海,劫掠下灣鄉。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大颶風,沿海居民被海潮淹死者無數。嘉靖五年(1526年),饒平縣析出灤州都、清遠都兩個都置大埔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築黃岡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月黃岡人許楝聚眾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