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的聲音。這個時候蘇軾又在想什麼?下闋的內容,是他聽著江聲酒醒後的思緒: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麼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功名?大概得一直等到夜深風靜,水波不興吧。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了卻餘生。】
【那麼蘇軾為什麼會有這樣“乘坐扁舟,歸隱江湖”的想法呢?
宋神宗元豐五年,也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蘇軾在元豐三年來到了黃州,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他還在這裡築屋名雪堂。對於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是劫後餘生,內心是憤懣而痛苦的。
他幾經挫折,受盡冤屈,自覺滿腹才華,卻落得獲罪流放的下場。那麼他有著躲開名利場、退隱江湖的想法,似乎也挺正常。】
隨著玉不識的講解,天幕隨之放出“烏臺詩案”的前因後果。
【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
布衣芒履,出入於阡陌之上;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間。
他在山河遼闊中尋求著與自己、與萬事萬物的和解之道。】
【而且他也確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