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活字,就是以銅鑄成的用於排版印刷的反文單字。我國的銅活字印刷術流行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南方,也就是明朝。
根據蒐集到的資料,可以知道,最早的記錄是明代弘治三年江蘇無錫華燧以銅活字印成《會通館印正宋諸臣奏議》50冊。後又印《錦繡萬花谷》、《百川學海》等大書,儲存了不少的古籍。其中在弘治十三年以前出版的8種書籍,等於歐洲的古版書,彌足珍貴。更有華燧的叔伯華珵所制“活版甚精密”,幾天即能出書,印有《陸放翁集》。華燧侄華堅的蘭雪堂印有漢代蔡邕和唐代白居易、元稹的詩文集。
可以說,銅活字印刷術,便以無錫華氏、安氏兩家的印書最為出名。】
【到了清代,康熙末年內府已有銅字,也印了幾種天文、數學書籍。
雍正六年更是用了大、小兩號銅字,印成陳夢雷《古今圖書整合》1萬卷、64部,每部 5020冊。這部儲存完整的最大的類書,一直是中外學者重要的參考書。
而清代的民間銅版有江蘇吹藜閣印本,比內府銅字更早。嘉慶十二年也有臺灣總兵武隆阿刻銅字,印《聖諭廣訓》。
以及,造銅字最多的要算福州林春祺,根據資料顯示,他化銀20多萬兩,用21年時間,於道光二十六年僱工刻成大小銅字40多萬個,楷法精美,印有清代顧炎武《音論》、《詩本音》,稱“福田書海”本。
杭州也有聚珍銅版印的詩文集與兵書,字型和福田書海本幾乎相同。
常州有咸豐八年《毗陵徐氏宗譜》,是眾多家譜中惟一的銅活字本。】
“歐洲?”康熙雖然在宮廷內對西學書籍有所禁止,但他自己對西學甚有研究,他的那些個兒子也有西學的老師,他自己更是有蒙養齋在呢。
從造紙術開始他就有些不好的預感了,之前那些個教堂的圖片和金髮碧眼的人像在水幕上雖是一閃而過,但他也還是牢牢記在了心裡。
康熙暗自思忖:“怎麼感覺,好像後世,那些個國家很厲害啊?”
他也是早早試探過那些傳教士,他們並不能看到這天幕,甚至他們告知也是無用,只能聽到一些無關緊要的廢話,和他原本想要表達的內容大相徑庭。
所以,這個天幕,就是給中原大地的福利嗎?
那怎麼在天女的言辭中,好像外面那些國家也是發展很好的樣子?
在他心裡,哪怕傳教士過來,帶來了新奇的知識,也是覺得外面的發展不如清朝,對他們的印象還是一般。
他不知道的是,康熙年間,也就是1662-1722年,歐洲早已發生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也是如火如荼,加上還有第一次工業革命助力,歐洲的發展是他難以預料到的迅速。
康熙還沒來得及思考出什麼,就猛然聽到在天幕中聽到了自己的年號,然後是“雍正”、“嘉慶”、“道光”。
前段時間,他才剛廢太子,現在聽見後世的年號,更是神色不定。
他不像在另外的世界中,他兒子胤禛把水幕共享給了他的十三弟,也不像他的孫子乾隆更是直接在朝堂上放開,他完全就是單獨一個人看的。
每次直播都是獨自待在養心殿,旁邊便是太監宮女也沒叫人伺候。
“胤礽……”他想起自己這個從小養大的太子,心情複雜。
他又是長嘆一聲,“‘雍正’嗎……”
以‘雍正’為年號,也就只有他的四兒子了。到最後,他竟是選擇了他嗎?
康熙想起之前胤禛為胤礽的求情,想起這個兒子的性情,心中不發一言。
他的心思完全從之前對外國的想法轉到了自己兒子身上。
對於胤礽,之前怒極,現在過了這麼些日子,也漸漸冷靜下來,心下對他的憐惜和疼愛又湧了上來,畢竟這是他唯一親自教養長大的孩子啊。
不過,他的心思無人知曉,他面前的水幕也只是一個直播通道和放映器,它無法傳達任何東西,不管是實物又或者是情感,它只是兢兢業業地播放著接下去的內容。
【銅活字印刷的流行,是繼泥活字印刷發明以來在印刷技術上的又一大改進,也是華夏印刷術成熟發展的重要標誌。可以說,活字印刷被稱為華夏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那麼銅活字便是活字印刷的金字塔塔尖。】
說到後面,玉不識的聲音中就不免帶出了些許的遺憾。清朝沒能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終究是慢慢在世界浪潮中落後了,也不知道唯三開通直播的康、雍、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