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1 / 2)

【兩地宋人都渴望著一統,他們生活在同一片天下,望著同一輪明月,心情應該也是一樣的吧?中秋,本應是團聚的時節,他們也會心懷念想嗎?應該會的,他們也在思念著故土、故都、故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望月懷遠,思念的力量和共鳴是可以穿透時間和空間的。

一百年前,蘇軾也望著亙古不變的明月寫下了自己的思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誕生這在皓月當空、銀輝遍地的日子,是蘇軾對他弟弟蘇轍的濃摯感情。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是不是寫的很美?這是蘇軾對弟弟的祝願,也是對天下有情人共同的祝願。】

蘇軾和弟弟蘇轍對視一眼,忽然笑了開來,旁邊他們的父親也是微微一笑。

蘇軾:“今日正是中秋,這首《水調歌頭》也算應景了。”

雖然還未到夜裡,明月未現,但今天天氣晴朗,微風緩緩,不見寒秋微涼之意,是個好日子。

蘇轍笑著點點頭,說道:“兄長此詞甚妙,感情真摯,現在我已經接收到了兄長對我的思念。”

蘇洵看著兄弟兩個笑著鬧著,之前看著辛棄疾的生平而生的鬱氣也消了幾分。

蘇軾對著自己弟弟擠眉弄眼,看見父親眉頭舒展,也是微微鬆了一口氣。

靖康之難是他們必須重視的問題,現下朝廷肯定已經討論開了。

【相比較於辛贊親眼看著北宋淪亡,辛棄疾生長在金人治下的北地,蘇軾經歷坎坷,但也勉強還算是幸運。

他一生歷經五朝,生活在北宋尚且比較安逸的時候,雖也有戰事發生,但也不至於大動干戈。待到了宋徽宗時期,蘇軾更是早早離世,免去了經歷國破家亡的痛苦。】

玉不識話音一轉,天幕上投映的湛湛明月似乎也給直播聯通的這些時空帶來了幾分清涼。

大家望著這輪美麗圓滿的皓月,也湧起了一股柔情。各個時空時間各異,但正如玉不識所說的,思念的力量是可以穿透時空的,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雖是寫的中秋,但大家的情感是共通的。

不過,大家也是有些不同的意見。

“人與人之間,比慘就沒必要吧。”

“而且,兩人經歷不同,都有著各自的成就,也很不必這樣比較。”

在他們看來,蘇軾和辛棄疾在各自的領域上都是鼎鼎有名之人,大可不必這樣比較誰更幸運與否,時代不同,都說“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兩人比較也沒什麼意義。

至於作詩比賦,兩人都是大家,就更沒有比較的意義了。

玉不識不知道他們的談話,但她也就是順嘴一提,這些人對她來說都太遠了。現在她已經說起了蘇軾的這首傳唱千年的中秋詞。

【蘇軾是個喜歡思考的,在蘇軾的筆下,他不僅寫了明月的陰晴圓缺,也寫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更寫了宇宙人生的思考追尋。

他乘酒興酣,不禁把酒問天,像中秋佳節如此明月幾時能有?天上的宮闕里,現在又是何年何月?我想憑藉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九天的寒冷。而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又哪裡比得上人間煙火暖人心腸。

月亮漸移,如水月光轉過了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為什麼偏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生本就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亮則有陰晴圓缺的轉換,想要人團圓時月亮正好也圓滿這樣的好事自古以來難以周全。

我也不希求什麼,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蘇軾寫下這首詞的時候,已經四十來歲了,正是宋神宗熙寧九年,而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和弟弟蘇轍分別七年了。

這些年來,當權的王安石等人立志變法,希望變革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而蘇軾因為與他們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