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和眾臣眼皮子底下的張居正是一派泰然自若,哪怕面對著自己的結局臉上也沒有什麼異色。
隆慶帝忽然開口問他:“張卿,你怎麼看啊?”
他忽然有些好奇,張居正會怨恨嗎?
張居正向著天子行禮,對著同僚們複雜的目光視若不見。
他目不斜視,心中自有一股氣在:“陛下,能為陛下和大明效力,是臣之幸。”
其實不管他內心是如何想的,至少他面上不能有任何異樣。至於真的是否覺得
聽著張居正誠懇的話,隆慶帝慢悠悠地應了一聲:“哦?”也沒說信與不信。
似乎這只是他的興起之語,也沒有強求張居正真的剖白內心,問了一句後又開始了神遊。
這時,一旁一直沉默的徐階卻是不再沉默,拱手開口,他道:“陛下,改革一事事關重大,還請陛下早日定奪。”
他雖然不知道接下來玉不識是否還要接著直播,但現在張居正的內容講完,其中牽涉的事情也該提上臺面了。
而有著天女做背書,哪怕他再不喜歡,為了大明,為了百姓,他也應該開這個口,尤其現在的他還是首輔。
張居正……他這個弟子是……一些無法說出口的想法被他牢牢壓在心底,兩人終究還是和以前有所不同了。
隆慶帝聽到徐階的話,微微抬眼看向他,又看了看張居正,緩緩說道:“朕知道此事重大,但這也並非一時之計,而需長久之功。徐先生可稍後擬個章程上來。”
隨後便陷入了自己的思緒中。其實因為年少父皇的拘束,他對於朝政還是有些難以言說的在意、又不在意的心理在的,很多事情,也還是倚仗諸位閣老。
而且還有一個大家一致沒有提起的問題,那就是他的年歲。按照張居正任職的時間,就可以知道他在位的時間太短了,或者說的更直白一些,他也沒幾年好活了,這樣想著,心中也有幾許不甘,又有幾分懈怠。
朝堂之上一時安靜得落針可聞。天子定了調,那麼他們就應該想著怎麼把事情做好了。至於上書駁斥?且先不說這合不合規矩,但現在的明朝也確實需要改革來重煥新顏。而且,天幕可是公放,難不成他們不做,底下的百姓們就也沒有想法?
而此時的朝堂上心思全都在改革一事上了,畢竟事關張居正的身後事,他們就是想談,也不適合在這個時候談論啊!
但張家的氛圍便有些緊張和奇怪了。
主要還是天女說話間輕輕帶過、但資料很是詳盡的內容惹得。
年紀大點的幾個孩子,也都十來歲了,尤其是長子,也快成人了,剩下的除了剛出生沒多久的五子和尚未出生的六子,也都是早早進學的。他們自然是能夠讀懂上面的內容。
一開始張家還在為自家父親以後的成就而欣喜,但到了後面談及他的結局以及張家事,臉上的笑意頓時便僵在了那裡。
“開棺鞭屍”,“餓死”,“流放”,何至於此啊!
天女說父親教兒子都沒有教未來的萬曆皇帝用心,張敬修身為長子,心底其實也是覺得有這個可能的。
平日中,父親也忙於政務,對於他們的教導,更多也還是集中在學問上。兒童帽也是知道自家父親的名聲,平日裡也很是用功,生怕墮了父親的威名。
他們當然知道父親是用心的,只是到了後來,什麼都說不準?而且他們也不敢和天子相比。
現在也只能看著他們家的結局,難免帶上幾分愁雲慘淡。
還有宮中年紀尚小的皇三子,他看著天幕,臉上還帶著些許懵懂,他現在早已知曉自己的名字了,那麼天幕上的“朱翊鈞”,是他嗎?
玉不識講到最後,對張居正的一生做了個總結,也是結束了這次的直播——
【關於明朝的歷史也逐漸走遠,但張居正留下的影響依舊存在。
梁啟超曾將張居正與管仲、商鞅、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認為他是“有明一代惟一之大政治家”。
而這位身上帶著些許孤獨色彩的大明首輔,以其強硬的改革手段,富國強兵,為行走在覆滅邊緣的大明王朝續命六十年。
——他確實也配得上這個評價。
明朝的末帝朱由檢更是說“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之相一也”。可見他也是對張居正的能力很是肯定和想要的。
畢竟萬曆皇帝初登基時,在張居正的教導下,也還是很可以的——他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