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抬頭看著天幕上鐵畫銀鉤、水墨淋漓的《陋室銘》,很是讚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的不錯,除了名山秀水,尋常的山川河湖只有出了仙靈神蹟,才能一時之間名聲顯揚。”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口氣挺大的。不過,德行確實挺重要的,是立人之本。”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知識是最好的交往利器,雖然生活艱苦樸素,但和文人墨客相交,總是能帶來收穫的。”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一旦人名氣大了,其他的也就跟著來了,南陽也確實因為諸葛丞相而有名。”
“孔子云?孔子,看來後世對儒家很是推崇啊。”
“字數挺少,但志氣挺大的。”
每個人的注意點都不盡相同。
秦朝的儒生看到孔子的話,也很是振奮。秦朝自商鞅變法時起,一向以法治國,對其他幾家學說很是看不上眼,更別說推崇“仁政”和“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了。現在他們知道了後世對孔聖的尊敬和推崇,自然是心滿意足。
【劉禹錫無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我們談起秋天,會想到它草木枯黃,落葉凋零的景象,會說起它秋風蕭瑟、秋月寒江,免不了會產生一縷寂寥之感。但在劉禹錫看來就大不一樣,他認為秋日比春日更好,“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他詩情豪邁,直上雲霄。】
【更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尋常人看見沉舟、病樹,難免會聯想到不好的一面,但我們“詩豪”可不一樣,陰陽兩面、禍福相依,他總會看見好的那一面,所以有了千帆競發、萬木生春的新氣象。劉禹錫總是不拘泥於舊事物的,他看見的都是嶄新的未來。】
李世民過了前面杜甫寫滿了苦澀的一生,現在負手看著劉禹錫積極樂觀的態度,很是緩了一口氣。
安史之亂的存在,總是沉甸甸的墜在胸口。但現在的他也做不了什麼,哪怕他早有安排,焉知最後會不會又冒出一個趙祿山、盧祿山?他現在能做的,也就只有努力恢復生產,好好教育孩子。
他凝眸望著天幕,天幕的存在是好是壞,端看他如何用了。用的不好,民亂是免不了的,但用的好了,好處也是多的。況且,現在講述的主題都是些詩人,好壞影響總是相對少一些的。
【劉禹錫也是少年得志的代表,但他接下來的人生並不順遂。他二十二歲及第,中年被貶、妻子離世,十年後才被調回長安,結果回長安沒多久,又得罪人,被貶到了更遠更偏更窮的地方。老年的劉禹錫已經被貶二十餘年,有家不能回,但他仍是樂觀豁達的——“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當然,除了他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他的文才也是值得一說的。他確實喜歡秋天,“山明水淨夜來霜,樹樹深紅出淺黃”,“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長泊起秋色,空江涵霽暉”……劉禹錫筆下的秋天,澄澈明達,清爽明麗,令人心馳神往,而他自己也在他所喜愛的秋日中得到撫慰。】
趙匡胤聽著,不由得點點頭,“這幾句詩卻是寫的不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人老心未老。”
趙光義其實是有些不耐聽這些文縐縐、絮絮叨叨的內容,但天幕所涉及到範圍太廣,天下百姓都看得見,雖然排除了境外異族,但境內也還有這麼多人呢。他們也不得不看,這樣才好進行引導。
【更何況,他為官也是可以稱道的——“文章之巨匠,政事之能臣”,就是對他的讚美。劉禹錫曾歷任唐朝宰相、監察御史等職務,深得唐代皇帝與百姓的信任和敬重。他在政治上注重實際施政,力求使天下安定和民生富裕,為唐朝的繁榮與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古人常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指五十歲能考中進士都算很早了,而年僅22歲的劉禹錫堪稱少年天才,考中了進士。隨後他連登三科,官運亨通,年紀輕輕便成為監察御史。
當然,詩人的一些遭遇似乎是相通的,劉禹錫的仕途並不一帆風順。他的直言不諱和對於政治腐敗的抨擊,使他逐漸失去了朝廷中的地位。他先是被貶為刺史,接著又被貶為司馬,地位一落千丈。
但他沒有自怨自艾,他堅持寫作,以詩詞文章抒發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思考,他也寫著對百姓的關懷和對現實的批判。】
嬴政邊看著天幕,邊思索著之前還未批覆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