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詩奴”:兩句三年得(1 / 2)

宋朝初定,經過戰亂的影響,文化尚未恢復,宋詩還沒有自己的風格,詩人多承五代餘風,以中晚唐詩人為宗,形成學習白居易、李商隱、賈島三派。現在面對賈島的直播介紹,大家都是聽得津津有味,白居易的詩很好,賈島的詩也不錯。

畢竟賈島寫詩,以刻苦認真著稱,他憑藉著能以平淡見雋永的筆力來寫詩,很難不讓人心生嚮往和好感,尤其是尚在混亂之中的宋初,他們太需要一個平實樸正的榜樣來肅清風氣了。

“賈浪仙對詩作的精雕細琢和對字句的嚴格推敲,是我等所不及也。賈詩之清雅、奇特、幽微,語言樸素,意境深遠,於復古風氣、儒道濟世風氣很是利害。”

其他人說話就沒有這麼文縐縐的了。

“賈島寫詩很有感覺的,他那刻苦鑽研的精神也值得一學,正好改改這動盪浮躁的風氣。”

也有人感慨道:“若是我們也能有賈島那般的執著和專注,何愁寫不出好詩呢?”

這話一出,眾人皆開啟話題,興致高昂,開始討論起賈島的詩藝。

玉不識則是按部就班地接著自己的直播,對各朝代的熱議無從關注也無從知曉。

【賈島除了在晚唐受到普遍的尊愛,在其他朝代也是有著重要的影響。

宋末,江西詩人以書為詩,盲目摹仿古人,詩中堆砌典故,空洞無物。為了改變江湖詩人的這種習氣,四靈詩人倡導學習賈島。江湖詩人劉克莊,戴復古也曾學習和標舉賈島及晚唐詩風,後在民族危機的影響下,則轉而學習陸游。

而到了晚明竟陵派詩人的代表鍾惺、譚元春,針對公安派擬古主義的傾向,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學習古人,不取古人的途徑,而取古人的“真精神”。他們所謂的“真精神”,即古人的“幽情單緒”“奇趣別理”,傾向於標舉賈島及其晚唐詩風。

可以看出賈島那刻苦求詩的性格、清奇幽微的詩風對後世人求真務實的重要性了。

除此之外,賈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和所受到的後世人愛戴,還有體現在建築上。】

宋朝觀看天幕的人都是一驚。

趙匡胤凝眸看了天幕一會兒,轉頭看向身邊的各位朝臣。

“宋末、民族危機。”趙匡胤聲音淡淡,“諸位怎麼看?”

還能怎麼看,都到了一個王朝末期了,想來也是世道混亂,國將不國、滄海橫流,那麼久前面看來的對賈島的評價,選擇追求賈島的詩詞風格不足為奇。重點是民族危機的形成,陸游又是何人。

一陣沉默,趙匡胤也不急,他一邊看著天幕從宋末說到晚明,一邊等著旁邊諸臣的發言。

良久,趙光義率先出聲,只見他分析道:“皇兄,依臣弟之見,這賈島的詩作的確別有一番風味。如今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我朝確實需要這樣踏實勤懇的文風。至於這民族危機,雖不知緣由為何,但想來也不是一時之間能夠分辯的出的,應該是多方面的原因,外邦入侵、內裡腐朽都有可能。而這陸游,既然談到了民族危機,聽起來應是一位心繫朝廷的愛國詩人,不然也不會被他人所推崇。”

趙匡胤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吾弟所言甚是。不過,如今我朝剛剛建立,當務之急是穩定局勢,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當然,也要注重文化教育,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眾大臣紛紛附和,獻計獻策。有的提議加強軍事防禦,有的建議推行改革措施,還有的主張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對提到的“民族危機”紛紛默契略過,心下想法再多,也不想現在提出來掃興。

趙匡胤微笑著傾聽眾人之言,心中已有了計較。他深知,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內外兼修。不僅要有強大的武力,還要有繁榮的文化。而現在提到賈島的詩作,或許能為大宋的文化發展帶來一把助力。

【除此之外,還有賈公墓和賈公祠。有清建墓碑“唐普州司戶參軍浪仙之墓”。墓前有清建瘦詩亭,內陳歷代文人弔唁賈島的石刻詩文。而賈公祠在北京房山區房山城南的石樓鎮二站村,有一座2005年修復竣工的賈公祠,是為紀念唐代著名詩人賈島而建。

這些是賈島對後世影響的象徵,那麼他的詩究竟如何?他為什麼會這樣讓人念念不忘?】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是賈島心情的真實寫照,他對自己寫詩用詞的嚴格推敲是出了名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他的詩是如何動人心絃的。

賈島尋隱者不遇,他是這樣寫的:“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山中雲霧繚繞,人在其中,林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