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食為人天,農為政本(1 / 2)

墨家也有一支入秦,在天幕出現後,他們可是每天都是忙的腳不沾地,尤其是從“四大發明”開始,忙碌變得更加具象化。上邊的想法,很多都落到他們身上成為任務,但辛苦之餘也得到了重用,這也算是痛並快樂著。

現在新的命令下來,他們又得抓緊時間來研究了。

不過,看見這些新奇事物,他們的研究也算是樂在其中。畢竟當今陛下並不喜歡和接受他們的理念,他們還想在這裡討生活,希望有一天他們的理念能夠得到君王的重視,也只能盡力去展現自己的價值。發明研究這些東西,勉強也是他們的能力和興趣所在吧。

更何況,他們也確實是重視民生,“非攻”就是針對戰爭的破壞性和對民生的重視。現在要他們研究的不是之前的火藥,而是現在對農業生產很有幫助的農具,沒有人會不高興。

玉不識講完這一部分,緩了緩,又繼續說道。

【華夏古代農耕工具的演變是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到商周時期的耒耜,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牛耕,漢代的安裝犁壁、牛耕普遍、耬車和代田法,唐代的曲轅犁和筒車等。

每一次農具的革新都是先輩智慧的結晶。

唐太宗李世民曾在《帝範》中這樣寫道:“食為人天,農為正本。”

說到這裡,我們提一下《帝範》——太宗的那本《帝範》,總結了自己治理天下的經驗,包含了對官員選拔、賞罰制度、農業發展等方面的見解,對後世帝王和政治家有著深遠的影響。到了現在,《帝範》已經不僅僅只是一部記錄李世民治國經驗的作品,更是華夏古代政治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對於研究唐代及以後時期的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雖然打定主意提到什麼就解釋什麼,但這樣好像背書一樣的話,還是讓玉不識有些心累。

而其他人也不見得很開心。

“《帝範》?”

劉徹看著水幕上介紹的這本書,透露出一絲感興趣的神色。

“這個李世民也還真敢寫啊,《帝範》……他是把自己當做帝王範例嗎?”

這樣看起來李世民好像很自大驕傲——雖然他確實性格挺驕傲的,但李世民為什麼會寫《帝範》水幕上並沒有列出來,劉徹的想法還是有些偏了。

其實李世民的這本《帝範》,是專為太子李治而著,是誡子論政之作,教導他如何治理國家、成為一位有為君主,實為帝王“家訓”。只不過影響深遠,後來的很多皇帝也多讀過這本著作。

李世民聽到這些話也是神情難得有些尷尬,他實在想不到自己為什麼會寫這樣的一本書。

面對來自既是臣子也是好友等人的目光,李世民索性迎著他們的好奇,只是若無其事的笑了笑,滿臉都是和他無關的樣子。

他對於《帝範》並沒有那麼好奇,倒是挺滿意自己廟號的。

漢太宗孝文皇帝可是一直是他的學習榜樣呢。——感覺有被認可。

【好了,話題有些扯遠了,我們說回來。

唐太宗歷史一直重視民生,他會說出這樣的話並不奇怪,當然,這也側面表現了農業在古代的地位。

我們之前簡單介紹了農業用具的演變和發展史,現在我們來具體認識一下其中的一些農具。】

天幕上之前不斷點開的資料漸漸隱去,這是玉不識在清場了。

然後,她最先放出了一張圖,上面有著拆解詳細的架構資訊,旁邊還有使用的示意圖,曲轅、短轅、犁盤,是“大名鼎鼎”的曲轅犁——這在她看過的小說中出場次數可不少,尤其是秦漢背景的小說。這也使得她在準備資料時,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它。

【這是曲轅犁——

到了漢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漢代的犁是長直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又費力,效率並不高。到了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曾提到長曲轅犁和“蔚犁”,但因記載不詳,現人只能推測為短轅犁。到了唐代,耕犁進一步發展,從長曲轅犁發展到了短曲轅犁。

這短曲轅犁最早出現在唐代後期的江東地區,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性,便於深耕,且輕巧柔便,利於迴旋,適宜了江南地區水田面積小的特點。

它的出現是古代中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誌。】

玉不識想到書上的知識點,忍不住在後面順口又補了一句。

說完才意識到什麼,微微停頓了一下,才繼續說道。

【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