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續命百年,那說明“他”的努力並不是沒有可取之處,所以他想知道的是,在他死後,究竟是如商君一樣“身死未亡其法”,還是和前面介紹的范仲淹等人一樣,改革被廢止了?
張居正的問題沒有說出口,甚至哪怕他問出口了,玉不識也是接收不到的,除非他將自己的問題發在彈幕上。不過顯然依照著他的性子,並不會這樣做。
而玉不識也是按照著事先準備好的大綱,按部就班地繼續著自己的直播。
【簡單的介紹過完了,我想大家對於張居正,不管是之前有沒有了解的,現在應該都有一定的認識了吧?現在我們就走進這位大明第一首輔的人生,來看看他23歲入仕、48歲成首輔,他經過了二十多年的蟄伏隱忍,才等到了自己的時代。
對於他來說,權力是實現理想的工具,那麼他的理想是什麼呢?
我們就跟隨著他的人生履跡,看看他涉世而來,究竟看見了什麼,又決定了什麼——】
【1525年,即嘉靖四年,張居正在荊州府江陵縣的一位秀才的家裡出生了。
因為他的曾祖父做了一個“月亮入甕、白龜浮現”的夢,於是其曾祖父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而這年紀小小的白圭也確實沒有辜負曾祖父的期望,他自幼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
嘉靖十五年,十二歲的白圭參加童試,其機敏靈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憐愛,李士翱囑咐小白圭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後盡忠報國,並替他改名為居正。也是在這一年,居正做了補府學生。
一年後,參加鄉試,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阻撓而落榜。原因是他希望對張居正多加磨礪,以成大器。
三年後,才高氣傲的張居正順利透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張居正:“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顏淵,不要只做一個少年成名的舉人。”“伊尹”和“顏淵”是顧璘對張居正的期望——既希望他能建功立業,又能有高深的學問和高尚的品德。
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張居正看著天女緩緩述說著自己曾經的經歷,忽然覺得有幾分空茫。
他的人生,也不過是史書上的幾頁、或是幾筆,現在天女說的,是他的過去,當她說起他的未來時,他又能怎麼做呢?抄未來的自己的答案嗎?
不,這是不可能的。他知道自己想要的做的事情,一定會觸及很多人的利益,他想要做成也一定會掃除很多人帶來的阻礙,現在的“那些人”,還有他自己,可不是後面的情況。
這次的改革,真的會如他所想,一步步進行下去嗎?
他的阻礙是可以輕而易舉看見的,那他的助力,會有嗎?需要嗎?
張居正捫心自問,沒有理會其他大人們或明顯、或隱晦看向自己的目光。
而這邊的張居正陷入了自己的思索,其他時空的人也在發表著自己的意見——
“權力是實現理想的工具?還真是會夸人。”話是這樣說著,但朱元璋臉上的神色並沒有什麼大的波動。
對於他來說,張居正掌握的權力太大了,哪怕天女話裡話外說的都是張居正一心為大明朝,但他的心底依舊有著疑慮。
——真的會有這樣無私的人嗎?
朱標對他父皇的疑心都已經習慣了,
朱標對他父皇的疑心都已經習慣了,他輕聲勸道:“父皇,且看下去吧。”
朱元璋哼了一聲沒再說話。
對於朱標來說,看著自家朝代的未來,是很新奇的一種體驗,不同於之前獲知的都是以前的“歷史”,這可是“未來”啊!怎麼可能不全神貫注!
而且天女現在介紹的這位“張居正”,其中包含的內容很是豐富,也正好給現在初定的大明江山做個參考。
不管是裡面提到的人名,還是其他邊邊角角透露出來的內容,無一不引發他的好奇和興趣。
就連引發父皇不悅的“內閣”和“首輔”等制度,他也是好奇和想要了解的。
——能夠延續的制度,不一定是十全十美,但一定有著它的過人之處;以及能夠被天女誇讚的內容,不一定會改變什麼,但也一定會帶來好處。
前者如這個“首輔”制度,後者如張居正的“改革”。
而此時天幕之上,天女也已經講到了“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