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金印紫綬的繪卷25-范仲淹篇(1 / 2)

每次亮起的那行文字,不僅是在告訴他們接下來要介紹的是誰,也是在昭告這個人一生的功績和成就、以及他的名號,這次亮起的名字——“范仲淹”顯然也不例外。

對於諸葛亮來說,“隆中決策”是他進入明主視線、開啟謀士生涯的最初;“三分天下”是他為蜀漢最初定下的發展路徑;“安定南中”則是他一計攻心、能夠無憂北伐的基礎“五次北伐”更是他和蜀漢君民上下、心心念唸的大業;“鞠躬盡瘁”則是他一生的寫照。

而對於范仲淹,“慶曆新政”,“戍邊禦敵”,“執教興學”,“舉賢任能”,這四件事則是他的人生中最為能夠展現他個人想法的成績。

看見了這個熟悉的名字,宋仁宗趙禎率先開口:“朕記得範希文曾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此乃慶曆新政之綱領。其一心為國,實乃忠臣良相。”

聽到這裡,眾臣皆是沉默不語。對於范仲淹本人,遠不如他們對“慶曆新政”的牴觸之大。《答手詔條陳十事》推行失敗,他們當中不少人也是出了力的。

慶曆新政啊……範希文也已經走了五年多了……

想到這個人,趙禎神情變得有些複雜。

當時的新政,正是在他的推動、範希文的主持下進行的,可惜……

他是想要做出一番事業,不然也不會推動改革,範希文列出的主張他也認同的,但事情並不是有著他的認同就能全部推行下去的。

趙禎的目光從殿堂中諸位朝臣身上一一掠過,最後深深地看了一眼和其他人沉重懷念的神情有些不同的蘇軾身上。

能夠青史留名,必然會是一個有著他獨有的精神和代表的人,但並不是就說這個人是勝者。

在改革一事上,不僅是範希文,他也是失敗者。

宋朝的問題逐漸顯露,但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他不知道的是,僅僅在後面十來年,也有一個人主持了變法改革,他的初心是好的,但結局依舊不如人意。

其實對於范仲淹,玉不識對他最初、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只有《岳陽樓記》的印象,那兩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是當初高中語文經常考的,也是她寫作文經常會引用的。

也是到了後面,才真正接觸到了這個人。

她並不想評價這些古人的品德,因為哪怕是才華橫溢如李白也是有人看不慣的,更是因為是好是壞都已經是過去了,留給他們的也不過是些許文字的記載,而且畢竟古代和現代的思念觀念不一樣,再講究也是改變不了的。

但是范仲淹的這些文學作品她很是喜歡,不管是《岳陽樓記》,還是《漁家傲》和《蘇幕遮》,讀來都是讓人感懷至深。

到了後面開始閱讀范仲淹的記載,從現在來看,知道了他忠誠愛國、廉潔正直、學識淵博、堅韌不拔、奮發向上等多種值得敬佩的精神,她也不願多說什麼了。至少,他是想要國家好的。

不過這些都是她個人的想法,她的介紹也還是中規中矩的——

【而接下來要介紹的,是范仲淹——

他和諸葛亮一樣,都是忠誠愛國的代表。那句千古佳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如何不是他的一生寫照?

他是寒門貴子,一路成長到出將入相的天花板,也稱得上是“北宋第一完人”,他的諡號“文正”,後來成為了文臣們追求的最高諡號。】

【上到中學,我們最先接觸到的范仲淹,是文學家范仲淹,不管是他從未去過、但依舊讓岳陽樓流芳百世的《岳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篇文章到了現在依舊讓人印象深刻;】

說到這裡,玉不識就忍不住給他們背了一小段《岳陽樓記》,雖然在短影片的衝擊下,她看著那些評論也偶爾會出現背錯的“慘事”,但這一段可是在後面了,點題的重點段落她是萬萬不會背錯的。

【還有《漁家傲·秋思》,“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以及《蘇幕遮》,“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樣看,范仲淹似乎是“高高在上”的——他跳脫了當下,以著一種悲憫而深切的濟世情懷來描述政治理想,並沒有侷限在當下一時的坎坷和困窘當中;但他又是很“接地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