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金印紫綬的繪卷27-范仲淹篇(1 / 2)

【但這其實和我接下來我要說的關係並不大,按照在位皇帝時期劃分,他出生於太宗朝,然後在宋真宗一朝勤勤懇懇,不斷的發展、學習和成功登科、在底層做官,到了宋仁宗一朝才是他大放光彩、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時候——

根據記載,范仲淹是唐朝宰相範履冰之後,范家祖上也一直多有出仕——唐朝時,高祖範隋在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當時也正好遇上中原兵亂,於是定居在吳縣。五代時,其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父親範墉早年亦在吳越為官。宋朝建國後,範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宋朝,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

宋太宗端拱二年,范仲淹出生。這樣看,范仲淹的出身其實應該並不差,祖上也是世代為官,家底應該很不錯。只是他能夠被稱為“寒門貴子”的典範,那事情自然沒有這麼簡單。

淳化元年,範墉因病卒於任所,母親謝夫人貧困無依,只得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長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名,取名朱說。】

“所以他這是後面把名字改回去了?”

既然玉不識稱他為“范仲淹”,想來“朱說”這個名字並沒有在他的人生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范仲淹身為朱家繼子,哪怕出仕後,也是對繼父感恩的——長山縣朱氏宗譜記載,“仲淹以繼父長育有恩,常思厚報;及貴,用南郊所加恩,乞贈太常博士,歲別為享祭。”

想要看著范仲淹怎麼處理的人似乎看不成好戲了。

宋朝往後的人,也是知道相關的記錄的:“範公對他的繼父還是好的。”

但糾結這些也只是小部分,更多的,都在感嘆范仲淹的成才,感嘆著他的努力和他的堅持。

“寒門貴子,這樣看倒也貼切。”

前面玉不識介紹的“寒門”,似乎就是貼合范仲淹的身世而出。

“要是不努力,還真的不一定就有這個范仲淹。”

一個人哪怕再有天賦,要是不努力而是白白浪費,也是無用。

【年輕時的范仲淹就讀於長山的長白山醴泉寺;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二十三歲時,意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傷感不已,於是辭別母親,離家,前往南都應天府應天書院求學。

數年的寒窗苦讀,范仲淹也沒有辜負他的努力和天分,博通儒家經典的要義,有著兼濟天下的慷慨抱負。

說到這裡,范仲淹身上也有著一個關於苦讀的軼事典故——《宋史·范仲淹傳》記載,其少時苦讀,居醴泉寺,以水沃面,劃粥斷齏,不以為苦。

當時的“朱說”在朱家只是個繼子,但他在朱家的日子過得並不委屈,朱文翰為人正直忠厚、學養深厚,對幼小的范仲淹悉心教導。當然要說多好應該也稱不上,因為除了繼父,朱家也是個大家族,朱家富貴,和他的生活習慣並不相同。

也正是因為他的規勸,才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後,離開朱家,前往外地求學,想要靠自己努力來實現人生的理想和抱負。

只是“苦讀”和“劃粥斷齏”一事,應該還是更多受其性格影響。也正是在山上這種不受外界干擾的環境下,范仲淹一心苦讀經史典籍,學業上取得了長足進步。】

要說到范仲淹的苦讀,這一點大家也很是認可的。

“劃粥斷齏,範公讀書確實很刻苦。”

在宋仁宗一朝,范仲淹是邁不過去的坎,喜歡的喜歡,討厭的討厭,但你還真的就是無法無視他。

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人聽說過他讀書時的事情,不僅僅是“劃粥斷齏”,其他彰顯他刻苦的事情也不是沒有。

就如曾經人在在應天書院求學之時,同窗好友見他終年粗布衣衫,吃也是吃最簡之物,便想要接濟於他。但是範公對此是坦然拒絕,只說他雖貧寒,但是他的志向是想要憑藉著自己的力量來成就大業,若是受君恩惠,則是有些失卻本心。並且他自己也已習慣清苦,一旦享用了美食和好意後就怕以後難以堅持原來的生活。

對此,歐陽修表示:“範公後來入朝為官,更是秉持初心,無論面對何種權勢誘惑,亦或奸佞陷害,皆是堅守正道,為國為民。此乃其一生寫照,亦是我等當敬仰學習之處。”

有些人聽到歐陽修將范仲淹敵對的朝臣一竿子打成“奸佞”,也是不忿。

有時候,他們只是政見不同,但也都是一心為國,誰能保證范仲淹想要做的,就是對的呢?

但是歐陽修也並沒有明說,畢竟現在天女承認了范仲淹的名聲,那麼和他作對的,說是“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