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五丈原”的字眼,劉禪心中一緊,滿目的擔憂和害怕瞬間投射到諸葛亮身上。
諸葛亮心底也是一沉,不是因為他的死亡,而是為了這幾場沒能如願的北伐。
他看著這幾次失利的北伐,最後把目光定格在自己和司馬懿在渭水河畔的對峙,沉默良久。
司馬懿?這還真是靠時間熬走他們嗎?就他所知,現在曹丕身體也不大好了,接下來繼位的應該就是玉不識提到的那個魏明帝曹叡了。這樣看,他也還真是能活啊!
諸葛亮心念電轉,思緒萬千,但很快便收攏住,轉向了對劉禪的安撫。
“陛下,不必擔心臣,這一次五丈原並不會是臣等的結局。”
劉禪並不想聽這些,他最為關心的是相父的身體康健與否:“相父,真的不要太累了!有些事情就給其他人做嘛!”
面對劉禪淚眼汪汪的樣子,諸葛亮安撫性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操勞過度嗎?
他確實應該好好保證自己的身體,也只有自己身體康健了,才能有這個時間的本錢來進行北伐大業。要說這一次會像天女的歷史那樣病逝五丈原?他是不願意的,曹賊尚且當世,他怎麼願意先走一步呢?
而此時,隨著玉不識話音落下,天幕上展現出諸葛亮在營帳中日夜操勞的畫面,帳中的燈火映照著他疲憊卻執著的臉。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也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了——
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惡化。
在諸葛亮病重的訊息傳到成都後,劉禪派李福去探望諸葛亮,並詢問此後國家大計。
不久,諸葛亮在軍營中與世長辭。而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經殞沒,率軍追擊,姜維擊鼓整軍,做出擊狀,司馬懿不敢進攻,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
而此事後來也被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聞蜀軍在斜谷發喪後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其後,司馬懿雖然不認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說他“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但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之後,歎服諸葛亮治戎佈陣之才,曰:“亮真天下奇才也。”】
雖然後面的內容又說到了司馬懿身上,但大家依舊能夠感到玉不識話中透露出來的遺憾。
哪怕在最後,諸葛亮也依舊用自己的死設計了曹軍和司馬懿,讓蜀漢能夠從容退去。
康熙看到這裡,也是輕聲嘆道:“如此忠臣良相,實乃社稷之福。”
相同的話也在其他時空中響起,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值得敬仰的人,只是——“只恨未能得償所願。”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秋風五丈原,諸葛亮病逝,結束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北伐生涯——漢朝的最後一位丞相也隕落了。
劉禪是否是一位好君王一直備受爭議,有人覺得一篇《出師表》讓他支撐蜀漢繼續走下去,有人覺得他未能完成先輩北伐大業,最後留下個“樂不思蜀”的諢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諸葛亮是真的好,他或許不是一位好君王,但他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大軍返回成都後,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
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穿平時的衣服入殮,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當時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於是百姓在四時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諸葛亮。
直至景耀六年,即公元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終於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相父……”
對於這個孩子,諸葛亮難得嚴肅了神色:“陛下萬不可再做此等之事,修祠立廟是極不必要的事,陛下還是應當以政事為要。”
對於天幕中說起朝廷的決議,他是認可的。對於什麼修祠立廟他是覺得沒什麼必要,有這個錢,還不如多往朝政上使勁。
但對於這一點,劉禪有不同的意見——
只見他緊緊握住諸葛亮的手,眼中滿是倔強:“相父一生為國為民,立下赫赫功勞,若連這點敬意都不許臣民表達,孩兒於心何忍。”
諸葛亮輕嘆了口氣。
雖然現在談這個話題顯得很是怪異,但諸葛亮還是想要再勸上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