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許會有人反駁我,但你得承認,諸葛亮提出的這個隆中對策,是劉備和蜀漢往後數十年的基本國策,這正好也體現了諸葛亮的厲害之處。
能在古代有所功成名就的,基本上都是祖輩有積累的家庭,我們現在所說的“寒門”,兩者的意思可是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不是真的一無所有,而是祖上闊過、只不過現在落魄了而已。
諸葛亮便是出生於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而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也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直到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到了8歲時又是喪父,便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後來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我說這些,其實也不是在說明什麼,但從中也可以看出,諸葛亮除了天生聰慧,他自小接受到的教導想來也並不會少。這一切,也都是他的積累。】
【時間來到公元197年,即建安二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
而此時的諸葛亮也已經16歲。這個時候的他,平日好念《梁父吟》,志向是管仲和樂毅,只是他也年少,除了好友也並沒有多少人相信他的才幹。
但是他也不會一直沉寂下去——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便帶著弟弟在南陽郡晴耕雨讀,默默積蓄著自己的力量。】
“神壇?”朱元璋品了品這個詞,輕哼一聲。
這後世人,怎麼盡弄些奇奇怪怪的詞來形容人?他是不信仙神的,但他看著玉不識這些說法,也還是會感到些許怪異。
——這就是時間帶來的差異嗎?
不過這些想法也只在他的腦海中停留一瞬,畢竟看著天女對諸葛亮的解讀還是比這些有的沒的更有意思一些。
“這諸葛亮,文武兼資,確實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現在也不過是潛龍在淵罷了,他等的,就是一個合適的明主。”
類似的話也在各個世界響起。
康熙對於諸葛亮也是欣賞的,在他看來,諸葛亮曾經說過的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正能夠做到的臣子,也就他一人而已。
對此,他對於玉不識從“霍光”對“諸葛亮”的過渡詞有些微詞,霍光這樣挑釁皇權的人,怎麼能和諸葛亮這樣的忠臣相提並論呢?
而諸葛亮看著玉不識對他的生平緩緩道來,心中也是有著些許的異樣。自己的一生,在後世人的筆下,也不知道能有寥寥幾筆。
所以,他還是應該做的更好!這樣想著,他的神情中也不免帶出幾分堅定來。
劉禪倒是忽而有些警覺:“相父!你可不能再過度勞累了,要是你走了,我該怎麼辦啊?”
諸葛亮看著賴在府上的陛下,神情流露出幾分無奈。
這也是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他怎麼可能不細心看顧?
諸葛亮緩聲說道:“別怕,相父在呢!不會就這樣丟下你的。”
劉禪也不知道自己心底的害怕是從何而起,但他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牢牢看著人。
【諸葛亮這樣的行為,我們一般會稱之為‘蟄伏’,雖無人識得他真正的才華,但他心中自有丘壑。也總有一天,他的名字會天下皆知。
這樣的機會在十年後出現了。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劉備駐軍新野時,經徐庶推薦,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史稱“三顧茅廬”。】
【在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曾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瞭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臥龍、鳳雛。”
——這裡的“臥龍”便是諸葛亮,而“鳳雛”則是龐統。
後面 諸葛亮又受到了徐庶推薦,而劉備聽了這些人的意見也很是意動,於是表示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說:“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值得一提的,這裡面提到的司馬徽和徐庶都和諸葛亮有所結交,徐庶更是諸葛亮的好友。由此可見,選對朋友也是很重要的,這“內推”不就來了?
劉備也沒有什麼驕傲自大的性格,聽了徐庶的話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這就是剛剛所說的“三顧茅廬”。
而接下來的,就是諸葛亮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