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的,其較輕便,施於田間水溝,稱“手搖拔車”。】
【唐宋以來,在農田灌溉、排水及運河供水中,龍骨水車是使用最普遍的提水機械,特別是在南方大興圍田之後,對低水頭提水機械的需求更加普遍。
元代王禎的《農書》繪製了不同動力的龍骨水車的圖譜,其中人力水車有腳踏、手搖等,畜力水車有牛車、驢車等,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則更是改繪了三種龍骨水車。
這種龍骨水車結構合理,可靠實用,所以能夠一代代流傳下來。
一直到近代,隨著農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歷史使命,悄悄地退出歷史舞臺。並且,即使龍骨水車作為灌溉機具現在已被電動水泵取代了,然而這種水車鏈輪傳動、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卻有著不朽的生命力。】
眾人看著天幕上,各式各樣、不斷改進的圖紙,可以說是目不暇接,驚歎不已。
最後看到龍骨水車最終從田地間退出、來到了被標註為“博物館”的地方,一時之間都有些慼慼。
看了這麼久,機上也有天幕在一旁標註,他們也知道了“博物館”是何意。
是不是在後世人看來,祖先的一切,最後的歸宿都只是記憶?他們是不比後世人機械的精巧實用,但真的看見了歷史的車輪下他們都成為了餘燼,也還是有些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