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老人恥用的桔槔,即是豎於井邊的提水器械。
而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先後又出現了戽斗、汲筒、龍骨車和筒車——戽斗是用粗繩縛於木桶或笆斗的兩邊,兩人對立各執一繩,將河水汲入田間;汲筒是用打通竹節之粗大竹杆,相互連線,隨地勢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澗谷,引水入田;龍骨車,其實就是翻車,我們剛剛也介紹過了;筒車,就是我們現在在看的。
南宋以來,筒車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完善,並漸行推廣普及。在慢慢的發展過程中,隨之出現了高轉筒車——王禎《農書》描繪的高轉筒車,屬於提水機械,其外形如龍骨車,其運水部件如井車,可在高岸上從低水源地區取水。】
“這個王禎和他的《農書》出現過很多次了,是個大才!可惜沒有生於我朝。”
李世民對此有些失望和羨慕,作為一位很是關心百姓的帝王,他對於這些利國利民的東西都很重視,看見王禎和《農書》自然是眼饞不已。
就水幕的一角有出現著對王禎和《農書》的簡要介紹,感覺很是不夠啊!之前主要介紹他創制的木活字,那也是切合主題,那現在就不能多介紹介紹他的《農書》嗎?他覺得裡面大有可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