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想著,天幕的講解安排倒也巧妙——
等他們找到稻種,也可以試試那雜交的技術。雖然裡面關於基因的解釋讓人理解有些困難,但等時間久了,總能理解的,應該?
桑弘羊有些不確定的想著,他回憶了一番關於前面雜交水稻的介紹,步驟倒是不難,但涉及那什麼基因觀察就有些無能為力了,不過結果如何還是能夠在後續中看出來的。
都要時間啊……
還有旱稻……那他們這邊北方少水之地也能種了?
不過多想無益,想再多也得先等稻種拿到手再來談其他。
【在我國的餐桌上,水稻和小麥製品一直是重要的主食,也正如占城稻的引進和推廣,使得宋朝的人口增長有了底氣。
到了明清之際,出現的兩種海外引進的食物也漸漸出現在了餐桌上,雖然無法取代水稻和小麥等五穀的地位,但也為明清的人口增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其中一個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紅薯,也就是別名叫做番薯、甘薯的。】
天幕上圖片變換,出現了生熟兩種狀態的紅薯,尤其是烤熟了的,金黃流汁,些許熱氣氤氳,看著就讓人食指大動。
然後又出現一張圖,上面是紅薯的簡介列表。
【紅薯,學名番薯,又名山芋、紅芋、甘薯、番芋、地瓜等。
我們可以看到,紅薯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它的含糖量達到15%-20%。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有著“長壽食品”的美譽。
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便記載著“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同時也提到說海中之人食之長壽。
從這方面上來說,中醫視紅薯為良藥。】
一說到長壽,不少皇帝眼睛都微微一動。
“食之長壽”?真的假的?
前面天女否定了仙神的存在,這邊又滿是長壽康健的記載。
而且前面提到過的孫思邈可是活過了一百多歲呢!那這個李時珍呢?他們這些學醫研藥的,是不是都知道些什麼,怎麼好像都活的挺久的。
嬴政想到這裡看了一眼夏無且,醫師,長壽嗎?莫不是他們比那些煉丹士靠譜?
其實說起來也簡單,不過是他們這些學醫的,更注重養生罷了,鍛神養氣,加上調理,自然更會保養自己。
夏無且自然是看見了自家陛下看過來的目光,他心下一緊,以為陛下是問他紅薯功效一事。
他答道:“陛下,這水幕之上所言紅薯有諸多好處,哪怕不盡詳實,也應是相差不遠。”
這一點嬴政也想到了,天女能夠把這些東西拿出來講,至少還是可信的。
不過,又是海外啊……
怎麼感覺海外的好東西這麼多呢?他餘光瞥到案上根據天幕繪製下來的世界地圖,伸手拿過來端詳了一下。
嬴政看了一會兒,忽然笑了一聲。
“原來早就已經給出資訊了。”
這地圖是宮中巧匠根據天幕一比一繪製下來的,上面自然也包括了各地物產,裡面便有著這紅薯的畫像。
旁邊的臣子們也有些好奇地瞥了幾眼,似乎也想看個清楚。
嬴政沒有看很久,他放下手中的地圖,看回殿中的水幕上,臉上沒什麼表情,但心中開始思考。
海外之地啊……
【這紅薯其之所以也稱番薯,大抵是因為它是“舶來品”之故。
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還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
【其實說起來,就是紅薯最早種植於海外之地,它產自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16世紀初,西班牙便已經普遍種植紅薯了。然後,西班牙的水手把紅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
其中,紅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約在16世紀末葉,主要從雲南、廣東、福建分三條線路進入中國。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舶來品’,”朱棣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