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實,占城稻應該早就出現在中原大地上了——占城稻引入福建應該是和閩商往返占城、安南有關。閩商,尤其泉州商人有往海南島、安南、占城貿易的傳統,而因為舉村去交州、占城、真臘貿易,就會出現移居問題。那麼,占城稻極有可能是賈販者、移居者們攜至泉州的。占城稻之傳入福建在五代閩時到北宋初,至北宋真宗時已有上百年曆史,故大中祥符五年從福建可以一次取種三萬斛。】
【當然,不管怎麼說,占城稻的出現確實對宋朝人口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占城稻被推廣後不久,江南、江淮,乃至整個東部地區均相繼進入兩宋時期一個持續時間長且程度嚴重的氣候乾旱期。這也使得耐旱、成熟早的占城稻一直佔據在重要的發展位置。
到了南宋時,占城稻依然在一些推廣地區發揮著抗旱作用。黃震於鹹淳七年寫的《雨暢早省狀》中就反映了撫州一帶“自六月初三日有雨,亢旱一月,至七月初二、初三,而後得雨”,然而“早禾雖賴以有收”,這“早禾”就是占城稻。放眼整個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此月初以來不雨”,卻“幸早禾大稔”。可以說,當時的農業生產全賴占城稻才有了保障。】
“‘五代’又是什麼朝代?”
李世民眉頭緊皺,他心中有些不好的預感。
他一直以為,唐朝覆滅後,是宋建立了政權,怎麼中間還有什麼“五代”的?
要說為什麼他認為五代這段時間在唐宋之間——唐往前沒有,又在宋之前,那不就是在兩朝之間嗎?
就是這也不是正經的名字,總會讓他忍不住聯想漢末的混亂。
五代,僅僅只是出現五個朝代嗎?
李世民的問題沒有人回答,因為他們也不知道。不過他並沒有糾結這一點,對於不確定的未來,多想無益,還是抓緊建設當下才是最要緊的——
“這占城稻確實是個好東西,天女說是自五代傳入、北宋推廣開來,那麼至少我們現在去找應該也能找到……”
迎著眾大臣的目光 ,李世民說到最後訕訕一笑,好吧,最近安排下去的任務有點多,但這不是因為都很重要嗎?都輕易疏忽不得啊!
長孫無忌一向是很支援他的:“占城稻,天女所說是在占城、安南一帶……”
他看著水幕中顯示的地圖,比劃了一下,說道:“我記得這裡是林邑?是個小國?”
“這樣看倒也不算很麻煩,可以去看看。”
一連三句話下來,讓人或是打斷或是反對的時間的都沒有,自顧自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陛下!要不讓我去吧,就這點地方,若真的有這什麼占城稻,一定給咱大唐帶回來!”
至於具體怎麼個“帶法”,那就見仁見智了。
旁邊的武官們聞言都有些蠢蠢欲動,要派人去取?要不還是直接他們上吧!感覺這樣更方便呢!
反正這個是好東西他們都知道,那就只差動手去外面帶回來進行推廣了——沒有人會放棄這樣耐旱、早熟、高產的稻種,尤其看著前面對宋朝人口的介紹,大家真的眼睛都要看紅了。
現在的唐朝初年,百廢俱興,經過楊廣造作和多年的征戰,人口是大幅銳減,現在都是以休養生息為主。現在他們看見了這個能夠活命的稻種,可不就是眼紅想要了!
對此,李世民也沒有什麼反對的意見,他略一思忖,說道:“此事重大,不可莽撞行事。朕需選派得力之人前往。”畢竟再怎麼說,那也是他國之地。
其餘人點頭應是,緊接著就是紛紛自薦前往。
——想要外出放風的心是一致的。
而水幕上玉不識對於這占城稻一部分的介紹也將進入尾聲。
【占城稻並非僅指占城國種植的稻,而是印支各國普遍有的稻種。占城五穀,以稻為首。該卷《真臘國》條亦云:“厥土沃壤,田中畛域,視力所及而耕種之,米穀廉平。”
占城稻雖以占城為名,但在廣西地區和安南、占城、真臘等國普遍種植。印支半島之安南、占城,古時又名林邑、環王國、真臘等地盛產稻米,由於耕作粗放,無灌溉設施,稻米任其自然生長。
這和廣西地區的情況差不多,直到南宋,嶺外的水旱稻種植方式就是如此,占城稻耐旱、耐澇的特性可能就是在這種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粗放的耕作方式中形成的。】
【以及,占城稻雖然天生便帶著“耐旱”,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等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