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之幸!若能將其應用於大漢的發展之中,必能使我大漢更加強大!”
群臣自然不會反對,他們也看出了其中的價值。他們紛紛附和,對這四大發明讚不絕口。
劉徹當即下令,命人先記下玉不識提到的內容,等她開始介紹了就可以進行研究了。
【那麼這次我們就從“四大發明”出發,看看古人的智慧之作是怎樣影響華夏、影響世界的。
巧奪天工,自出機杼。<天工開物>第一期,“造紙術”。】
在玉不識的話音落下,天幕上的畫面定格在垂落的畫卷上,上書“四大發明之造紙術”幾個大字,背景是齊整規範的文篇,之前介紹過的詩詞和眾人眼熟的名篇都羅列其上。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先前古人,文字記錄用竹簡,羊帛,牛帛,絲絹,綢緞,動物骨甲,石板,隨著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最後出現了——紙。
而紙的出現,也進一步擴大了文化的傳播範圍。】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而到了春秋之時,大家已經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但是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攜帶和使用都不是很方便。
其中,我們現在形容人學問很多的成語“學富五車”,它的典故正是出自戰國時期—— 《莊子·天下》中記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即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等到了西漢時,宮廷貴族們開始用嫌帛或綿紙寫字。嫌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在一方帛上寫字時,不但比簡牘寫得多,還便於書寫,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只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