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識笑意盈盈地說完,天幕上很快就變換了內容。
這個影片最先映入大家眼中的,是排列整齊的字塊,上面墨痕點點,帶著印刷術獨有的齊整和秩序感,鏡頭慢慢劃過,最後跳出行雲流水般的“活字印刷術”五個字。
輕盈悠長的樂聲響起,玉不識伴著畫面的變化也繼續著她的介紹。
【今天著重介紹的,就是活字印刷術。雖說它也有缺點,但它也是印刷史上一個偉大的技術革命。
活字印刷術,是透過使用可以移動的木刻字、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複使用的雕版印刷的一種印刷方法。它根據材料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泥活字、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和鉛活字等,這次主要簡單介紹泥活字、木活字和銅活字。】
【大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發明了泥活字,這標誌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天幕中的畫面從泥活字的完完全全的第一步——濾砂石、沉沙開始。暗紅色的沙水漸漸沉澱,在水缸底部形成泥漿。
【關於畢昇和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
畫面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從風乾、煉泥、劃分粗泥胚、陰乾,一個個字胚慢慢展現在天幕下眾人的眼前。緊接著就是寫反字、潤字、刻字,這是一個長久且細緻的過程。
天幕上的畫面也進行到了最後——
煮字漿縫、製版、烤版,然後壓版芯,勻墨,晾曬,裝訂……
【這裡也介紹一下,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一張張雪白的紙上填滿墨字,然後裝訂成冊,看著很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啊。
顯然劉徹也很有這種感覺。
劉徹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兩眼放光,只要是好的,他都想要,誰不想有個千古流芳的好名聲呢?
他雙眼緊緊盯著天幕上的畫面,耳朵聽著玉不識的聲音,口中還吩咐道:“此乃神技,若朕之大漢能得此術,文化定當大興。”
至於其他的,想來他的臣子們定然會讓他滿意。
他轉頭看向身邊的大臣們,眼神中滿是期待。
眾大臣聞絃歌而知雅意,紛紛附和,其中一人更是直接站出說道:“陛下,這天幕所示活字印刷,雖精妙絕倫,但我朝工匠不知能否學得。”
劉徹笑道:“這有什麼不能學的?速召國中能工巧匠前來觀摩研習,務必將此術化為我大漢所用。”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
只要在印刷前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
而且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複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儲存和保管。
這種方法比雕版印刷更為靈活,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到了14世紀初,元朝王禎又創造了木活字排版轉輪排字法,。
王禎是一位農學家,在元朝做過幾任縣官,他還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農書》。王禎關於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這本書內。
他在宣州旌德任職時,曾請工匠刻木活字3萬多個,於1298年即元成宗大德二年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誌》。結果也很喜人——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這也是有歷史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當然,大家對他的印象更多還是轉輪排字盤——
轉輪排字盤是一個用輕質木材做成的大輪盤,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它主要的功能就是,工匠們可以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裡。王禎便做了兩副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副輪盤之間,轉動輪盤即可找字。
這便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當然,說句套話,這個轉輪排字盤的出現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