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相見歡-3(1 / 2)

【大抵詩人的感情都是相通的。李煜的《相見歡》在寫離愁,朱敦儒也在抒寫他的血淚。

公元1126~1127年,我國曆史上發生了一場難以磨滅的屈辱。靖康之禍,這場歷史上的奇恥大辱,沒有人能忘記——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都城,汴京淪陷,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

朱敦儒的這首詞就是寫在這個時候。他倉促南逃金陵,暫時獲得了喘息機會。】

天女這段話一出,趙匡胤登時就傻了,他整個人就僵住了,腦子裡一片空白。

前面他還在為宋朝的統一而自得,現在是不是就輪到他被嘲笑了。這後世子孫是在搞什麼,怎麼就搞到北宋滅亡了?!

乾德四年的朝廷也立馬被這段話鎮住了,繼而就是譁然。

前面他們就知道趙宋被劃分為“北宋”,相對應的就是“南宋”,誰知道劃分的原因居然是這樣。金軍……這個時候,不是遼更為強盛嗎?這個金又是哪裡冒出來的?

但他也立馬回過神,深吸一口氣,強制自己仔細認真地看著水幕。

他必須弄清楚,這靖康之禍,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又有著怎樣的影響,才會被稱為奇恥大辱。

靖康往前的朝代位面可能不清楚具體情況,大多抱著看熱鬧的心思。但靖康之恥往後的那些朝代位面,尤其是宋朝位面,各個恨不得掩面。

靖康之禍,那段兵荒馬亂、黑暗無道的戰亂年歲,是很多人都深深刻在心裡的。

此時的岳飛尚且年輕,前面幾次投戎無果,但這並沒有磨滅他的愛國之心。

靖康之難,除了少數人,更多的還是想要打退金人,收復汴京。

現在的他在太行山附近,他們這一小隊的人之前和王彥在突圍中失散,他們在商議過後,決定且戰且行,去投奔在開封的宗澤。

直到他聽見“靖康”之名,才抬頭看了眼天幕,天女依舊是一副溫文柔順的樣子,他知道這天幕,外族並不能看見,且一旦中原人反叛了,也就再也看不見了,天幕是很神異,但現在很亂,大家也沒這個心思仔細去聽天女講的東西,也就現在聽到她講到了靖康之亂岳飛等人才抬頭看看。

旁邊有人忍不住說道:“也不知道天女能不能說說我們抗金有沒有成功。”

他們希望的,不就是收復山河嗎?

但玉不識顯然沒有深入講解的意思,雖然她現在受限於系統的歷史講解範圍限制稍微解除了,但它依然存在。所以她想講歷史正史,就要有所取捨——她的選擇就是在岳飛《滿江紅》的講述篇章中再進行講解,那麼現在的她也只能先打打擦邊球,給各朝各代先提個醒,讓他們有些心理準備。

【在他客居金陵的這段時間,他有一次登上了金陵城西門城樓,他看著眼前所見的景色,想起北宋淪亡,不禁悲從中來,滿懷愁緒,寫下了這首《相見歡》。

古人登樓、登高,每多感慨。杜甫登樓,“花盡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抒發了他對於家國萬方多難、民不聊生的傷心感慨。許渾登樓,“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他面對大唐日薄西山的未來,滿是憂愁,弔古傷今。崔顥登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弔古懷鄉的佳作揮筆寫就。儘管各個時代的詩人環境不同、經歷不同,所感各異,然而登樓抒感則是一致的。

那麼朱敦儒在登樓後,寫的什麼呢?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朱敦儒在南京城西樓上遙望,看見了無邊秋色,萬里夕陽,大江滾滾。只是看著夕陽遲暮的秋景,他不免升起一股傷感——靖康二年,金人侵佔中原,汴京淪陷,朝廷苟安旦夕,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他不禁發出了內心的渴望,什麼時候才能恢復中原呢?他的心裡難免憂愁,這淚,是悲秋之淚,也是憂國之淚。】

即位後改名為趙炅趙光義,此時看著天幕,也是忍不住破口大罵,在殿門外跳腳破防。

旁邊隨伺的太監宮女和守著宮門的侍衛,都默默低下了頭。自從上次北伐失敗,官家就有些敏感,有時候,還是不要惹眼比較好。

趙炅此時的心裡滿是對後代人的怒火。北宋滅亡,衣冠南渡。怎麼會有這麼廢物的後人!

他自認和自己大哥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