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鬱悶也是唐朝各人的不解,說唐朝好,怎地這些個詩人個個都頗有些鬱郁不得志之意?說唐朝不好,他們對上盛唐又滿是誇耀。
玉不識對聲音漸漸低了下來。
【是不是世間太窄,容不下天才?】
這句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天才英年早逝,單是世道的原因嗎?
這些天才詩人,雖是才華橫溢,但也心思敏感。除了王勃是突遭意外早逝,其他人的離世,或多或少都沾些世道的原因。
他們身為詩人,對世間的不公更為敏感,但他們又沒有權勢和能力去解決它們,於是一切都壓在心裡,所以都頗有些鬱郁不得志之意。
【對於李賀,我們總是遺憾的。他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中馳騁,給我們帶來了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想象,這是我們所歡喜的。
或許是因為那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足夠氣壯山河、那時的李賀太過意氣風發,也許那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寫盡了他的期望和志向,或許是那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雖是悲涼肅殺,但對志在報國的李賀眼中吸引力異乎尋常……也許正是因為面對他赤心報國的豪情壯志,卻落得個無路請纓的結局,所以更加見不得人就這樣早早離去。】
【李賀於唐德宗貞元六年,出生於福昌縣昌谷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於唐宗室的遠支。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
但是李賀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這一點十分自豪,更是在他的詩中一再提起——“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為誰憐”“為謁皇孫請曹植”。但實際上,他這個“宗室王孫”恐怕連大鄭王房的嫡脈也不是,至少早就是家道衰落了。】
李世民先是對李賀的早逝表示傷感遺憾,待看到李賀出自李唐宗室表示驚喜,然後又被“武則天執政”“大量殺戮高祖子孫”的資訊暴擊,最後宗室凋零、家道衰落的內容已經激不起他的心緒了。
他家的李唐王朝怎麼會出現“武則天”啊?一看就不是他們李姓後代啊,外姓執政……後來又是“唐”,想來皇權又回到了李姓子弟身上。但“武則天”的出現,還是讓他有些如鯁在喉。
這個“武則天”會是王莽嗎?還是曹操?
還有,這是他的名字?還挺大膽的。
******
顯然,“武則天”的出現也吸引了其他幾個朝代的討論。
劉徹對此很是不屑,“子孫不孝無能啊,居然皇位能半路被奪,哪怕後面又恢復了李唐的統治,還是有點難看。”他還記得先前對“盛唐”的誇讚呢,面對李唐出現的笑話,當然要狠狠嘲笑啦。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相傳貞元十二年,李賀正值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輒就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年紀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到了貞元二十年,十五歲的李賀就已經譽滿京華了。】
【但李賀的人生很快就來到了他的第一道挫折——
憲宗元和二年,李賀十八歲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元和三、四年間,李賀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又聞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
傳聞李賀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時,服喪需要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該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並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
可是“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儘管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
李世民看得是目瞪口呆,什麼叫做“‘晉’與‘進’犯‘嫌名’”啊?這麼離奇的罪名居然也能成功按在李賀身上?
在場文武大臣也是一陣譁然。他們都是勁往一處使,想要建設詩中描繪的那個萬國來朝的盛唐,加上他們更多的都是同秦王時期一路走過來的,哪怕互相之間有些不睦,也不會使這樣下作的手段。
後世之人,好生奇怪。
不過,這樣的官場,也能怪那麼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