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聲躍千年(1 / 2)

聽到這裡,劉徹短促地笑了一聲,“幸運嗎?”

另一個時空中,天幕下的李世民臉色很不好看。

白居易的經歷,是幸運嗎?看起來是的,他少年得意,才名遠播,官運亨通,晚年安適……這些都不是流離坎坷的李白和杜甫所不能比的。但是,這真的是白居易的切身體會嗎?而且,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白居易,也和同時代的人一樣,仰望曾經璨燦煌煌的盛唐,又看著它極盛轉衰,至今恢復不過來。白居易一生歷經九朝,皇位的快速更迭,難不成還是好事嗎?他們看著大唐一路衰落,是焦急,憤怒,還是失望?他們是選擇堅持,還是最終放棄?

李白杜甫是親眼看見過那個開元盛世的,更別說前面幾個詩人,大唐也是總體向上的,只是他們兩個人又經歷了安史之亂,晚年顛沛流離,至少這些所有都醞釀了他們的成就。

白居易,又是如何想的呢?他覺得他自己這一生,過的如何呢?

【有個對白居易一生的總結是這樣說的:“白居易的一生是一部傳奇而又真實的故事。 他從一個寒門之子成長為一個傑出的詩人和官員,經歷了從政治改革到詩酒隱逸的轉變,展現了一個多面而又鮮活的人物形象。 他用自己的詩歌和散文記錄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傳達了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和態度。”

那麼我們便簡單地說一說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他十六歲寫的名作:“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也是自小天資過人。他五六歲學作詩,九歲識聲韻,十六歲寫出名作。後面三登科第,二十九歲應試長安,一舉考中進士,青雲直上。當初他初到長安,拜訪顧況,顧況對著他的名字道:“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等到他看見了白居易的名作,立馬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這是他名聲初動的開始。】

宋朝初定,但文化和經濟一直在著手恢復和發展中。

加上白居易詩作風格和閒適的人生態度,宋朝的文人墨客對他還是很是推崇。

“白居易哪裡居大不易了,他寫的詩很好啊。”

“平實生動,言直而切,體順而肆,好讀,好聽。”

天幕上此時都是白居易的詩。他那首名揚長安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也在各個時空引起了波動。

白居易的詩很適合傳唱,不僅僅是因為他“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也因為他的詩風格平實,用詞精煉易懂,可以稱得上“婦孺皆知”,影響力不可謂不大。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29歲的白居易受到提拔,進入京城做官。而他更是在35歲時憑藉《長恨歌》進入了王侯將相的視野。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首《長恨歌》,名入眾耳。

此時是安史之亂後百弊積結的中唐,社會政治腐敗、經濟凋敝,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吐蕃侵擾。中唐人民目睹時代滄桑鉅變,對社會分裂、動亂和凋弊的現實心懷難平之氣,也就更加懷念盛唐的統一、安定和繁榮。

而白居易的《長恨歌》橫空出世,既批評了唐玄宗重色誤國導致安史之亂,同時又同情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可以說,唐玄宗既是悲劇的製造者,又是悲劇的承受者。】

李世民冷冷笑了一聲,說道:“這個玄宗既然不珍惜前面開業的繁華,造出安史之亂,造成社會凋敝,哪裡還值得寫詩歌頌?”

天幕上一行行詩浮現出來,不可否認,白居易寫的確實很好,但內容他們實在是喜歡不起來。他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這個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在他們眼中,唐玄宗禍禍了大唐,哪裡可能憑藉著這首華美動人的敘事詩就讓他們動容。更何況,皇宮之中,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真的愛情美滿嗎?那楊貴妃是怎麼死的?美色誤國確實也是一個說辭,一個國家的衰落是多方面的,他們雖然也對楊貴妃沒什麼好感,但她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更多的,他們的怒氣依舊是直接對著唐玄宗去的。

長孫無忌倒是長長嘆了一聲:“至少,開元確實繁華到了頂點,不然他們也不會這樣留戀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