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險,以後的鬥爭自己要超然其上,哪邊能勝利,自己就站在哪邊,決不能親自上場,這才是自己從康熙身上學到的最寶貴的政治智慧。
追繳國庫欠款的時候,康熙明明是想要將那些大臣的欠款追回的,但連他也沒有想到,反對的力量竟然那樣強大。最後連康熙也不得不屈從大勢,選擇妥協,懲處了一心辦差的老四,安撫了那些欠款的大臣,實在窩囊。
明明是國庫的銀子被人借去,現在討回竟然犯了眾怒,那些人毆打田文鏡,借魏東亭的喪事哭鬧,對抗的是老四嗎?
不是...
老四辦的是康熙的差事,他們明著反對的是老四,其實暗地裡對抗的還是康熙。
老頭子心知肚明,就算再憤怒,也是無可奈何,古往今來上位者不願意承認,卻又不捏著鼻子認帳的一個事實就是,眾怒真的難犯。
人民群眾是得罪不起的!
就連坐了一輩子皇帝的康熙,最後也不得不將罪過推到老四身上,自己出來做好人,收拾自己惹下的濫攤子。處理了兩個典型份子,打壓了老四和田文鏡,最後提拔年羹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康熙對老四心懷愧疚的補嘗。
這也是老爺子最後的倔強和傲嬌!
可憐老年竟然看不清局勢,認為老四完蛋了,想抓住老八拋過來的橄欖枝,真是糊塗透頂!
老年的問題和隆科多的毛病差不多,就是歷練不夠,眼光不行,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無法洞察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