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冥土秘聞龍虎故事(1)(1 / 2)

小說:乾心論道 作者:客笑而還

“天下妖修總盟會便是桓志託名?卻也未必!”

孔衍對陳仲的懷疑,也有自己看法。

“此前殷臺董氏曾向桓志奏報天下妖修總盟會事,桓志若因此而派出得力人手前來查證,一路追查至此,也是極可能的!”

陳仲卻覺得不會是這樣的:“董氏奏報,便是由我告知,其中可不曾涉及此處廢村,更不曾言及臨蠶郡王世系墳塋。”

因為陳仲根本沒有說後面的事。

所以桓志不該知道這裡,他的雁衝軍來仙門郡調查天下妖修總盟會,同樣不該出現在這裡。

就連孔衍,在陳仲主動告訴他臨蠶郡王世系墳塋之前,都是不知道雁衝軍為什麼出現在這兒的,那時孔衍反而在懷疑桓志。

畢竟,盜掘前代宗室墳墓,對名聲的影響還是其次。

正所謂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桓志敢挖前代宗室的墳,就不怕後人挖他的墳?

這事兒實在是太缺德,除了無所顧忌的亡命之徒,一般而言沒人願意做。

孔衍仍有幾分不敢置信。

陳仲卻是沿著孔衍提出的問題,又想到一事。

前次仙門山中,暗中控制屍魅之人,陳仲僅僅感知過對方的一縷氣息,未曾謀面。

而這一次孔衍半路遇到雁衝軍,雁衝軍的統帥之人,是誰?

桓志做為蓬萊之主,不能事事躬親。

假如打臨蠶郡王世系墳塋的主意的,真是桓志,他也必定不希望有太多人知道,兩次主持之人很大可能就是同一個。

反證,假如兩次主持之人不同,那就有很大可能性,與桓志無關。

聽了陳仲這一推論,孔衍也點頭認可。

而要知道兩次主持之人是否是同一個。

陳仲能知第一次。

孔衍能知第二次。

須在一處比較。

孔衍當下便躬身掬一把土,肅容正步,向四方施禮,每施一禮,朝天灑一撮土,四方、天地俱已禮敬,方才開口。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

隨著孔衍誦唸,大夏天的夜裡,竟然立時有白濛濛一片霜露,凝結在周圍草木葉片上。

孔衍矩步方行,踏在蒙霜草葉之間。

立在一旁的蘇元明霎時間悲從中來,好似每年跟著母親,祭拜早逝的父親時一般。

而後便見七縷肉眼可見的黯淡氣息,從地上躺著的七具屍身上飄了出來。

儒家祭儀還魂。

這是專治《禮》學的禮儒一脈才能施展的法術。

因儒家祭禮規矩嚴格,參與祭拜者與死者之間的關係不同,所須奉行的祭儀也不同,故而儒家其它支脈的修士,即便知曉祭儀的全部規矩,但因其自身與死者的關係約束,便不能越過關係的遠近不同,進行唯有至親之人才能行的“召魂祭儀”。

強行施展,因不合禮數,要麼祭儀失敗,要麼召還者魂魄直接化為厲鬼。

唯有禮儒一脈的大修士,可以充為司祭,因職事而跨越親疏關係的約束,在大多數情況下均可成功施展這門法術。

當然,禮儒一脈的大修士,即便有這樣的能為,也是不會肆意而為的,原因很簡單,若是他們做不到依禮而行,一身能為自然也不存在。

孔衍若非是有正當理由,且事關蓬萊安定、前代宗室墳塋、當代君主名譽,也是不會在未得死者親屬同意的情況下,做這種事的。

隨著七道氣息浮現,一一化為虛幻人形。

孔衍對七名隱隱恢復了常人體態,與地上屍體大不相同的魂魄肅拜行禮,而後高聲唱道:“忌日不用,非不祥也!”

蘇元明懵懵懂懂。

九環狸也瞪大著眼睛,這種景象可是難得一見。

凡人亡故,有幾個能留有魂魄再與世人相見的?

一般情況下,真的見到了那叫見鬼。

能託夢的大都是有些修為的修行中人。

而與孔衍相對的這七位,卻一個個清明無比,按照九環狸家老祖宗們的說法,這叫清靈之鬼,是修行鬼仙的前提!

只可惜鬼仙法門在中古時就打爛了,後世之人知曉這一傳承名號的都極少,更別說親眼見識了。

陳仲知道蘇元明肯定不懂,便低聲向他解釋。

“忌日不用,言志有所至,不敢盡其私也。”

儒家祭儀,要求死者至親在忌日極盡哀悼,不做其它事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