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檀臺中群賢撫今(1)(1 / 2)

小說:乾心論道 作者:客笑而還

檀德臺自揚子初立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光陰。

其間歷經數十次整修、增築,至今不但不顯破敗,而且愈發呈現出學問聖地的氣派。

山腳下石坊門,最後一次重修是在六年前,桓氏出資。

門上有石刻“玄德一易”四個古樸篆字。

這是前漢時,揚子《太玄》出世,震驚天下,朝廷召集諸多有道高修,集議出的評價。

《太玄》以儒家元典《易術》為本,融合五行論,攙揉道家《道德》為引注。

在當時,可謂是一定程度上的集大成之作。

許多大修士都將之視為開闢道途前路的曙光。

只可惜揚子命途多舛,被他寄予厚望的兩個兒子,不是身死便是失蹤,座下弟子也在許多曲折中漸漸散盡。

揚子迭遭打擊,最終沒能憑藉一生學問,將道途向前開闢,只落得僅剩一名弟子,為他送葬。

那時天下修士沒能從寄予厚望的《太玄》中取得修行上的成功,於是也歸怨於揚子,使得揚子學說進入了空前的低潮當中。

直至後漢,朝廷召開白虎宮集議,太玄十五子中的丁鴻,憑藉在揚子座下學得的學問與法術,將其他各家各派的觀點駁倒、法術破盡,硬生生贏得了“殿中無雙”的美名。

同時,也終於為揚子學說正名。

《五行白虎通》定稿頒行之後,天下修士公認《太玄》一脈份屬《白虎通》別傳。

從那時起,“玄德一易”,便是對揚子一脈的最高褒揚。

過山門,登上石徑,這條石板路,最後一次修整則是三年前,魏王曹丕心血來潮,夜夢揚子講道,於是專門派使者,向當時已經基本掌控了蓬萊道洲的桓氏贈送金銀十萬,用於重修檀德臺。

那筆錢,桓氏卻也沒有挪用。

不僅僅山道得到了修整。

半山腰三處平臺上,幾百年來歷次增築的祠堂、殿閣,也都獲得了加蓋。

山頂上,檀德臺則整個重鋪了青石板。

為揚子投下過陰涼的古檀樹,也被一圈石欄精心保護了起來。

古檀樹的北側,蜚聲十三道洲,揚子晚年在其中著寫《法言》的子云亭,從孤零零一個八角亭,成為了三亭聯立的廊亭妙景。

如今,子云亭中,有侍從、奴僕輕手輕腳,分裝著點心、涼飲。

古檀樹立在東側,樹下主座席背東面西,設於石臺之上,桓志坐在那裡,可以俯觀全臺。

就在桓志座席正前方,又有一席,背對桓志,面朝登山石徑。

此是仿照太玄十五子中,世稱“一玄”的桓榮之位所設立。

桓榮正是今日的桓氏祖先之一。

他與從侄桓伯溫同在揚子座下求學。

桓榮在同窗中極少言語。

桓伯溫卻聰明穎悟,揚子講學,同窗有什麼沒能領悟的,多是桓伯溫來解答,而且從無錯訛。

就連揚子也讚揚桓伯溫聰穎練達,可謂“聞一知十”。

於是當時的同窗們暗地裡把桓榮、桓伯溫叔侄兩個稱為“二桓”,還有一個順口溜——老桓無言,小桓來還。

桓榮寡言少語,但只要揚子開講,他必然去到最近的地方坐下,如果揚子有什麼事情需要學生幫忙處理,也必然是桓榮第一個站起來去做。

大家只以為桓榮尊師重道,但不及桓伯溫聰明,不如後者更能將揚子學問發揚光大。

直到有一日,揚子應邀訪友而去,不在檀德臺。

卻有元州道名士王充,恰巧前來,要尋揚子辯論道理。

王充上山之後言辭很不客氣,直言《太玄》融合五行,導致“乖謬甚多”。

檀德臺上的眾多蓬萊學子當然不服氣,於是紛紛下場,與王充辯論。

結果幾句話功夫,大部分人就都無法再回答王充的詰難。

不得已,學子中公認的太玄十五子,紛紛應戰。

奈何結果沒有任何區別。

到了最後,太玄十五子中僅剩寡言少語的桓榮不曾開口。

檀德臺上眾學子都已經認為己方輸定了。

卻不想,桓榮從那距離揚子最近的位置上,轉回了身來。

他原本一直是面朝古檀樹,揚子講學的位置。

轉過身,面朝登山小徑,乃是第一次。

桓榮對自認為除了揚子,蓬萊道洲再無“真學士”的王充說道:“子博學縝思,經論絕倫,然吾得子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