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感悟,從無到有,再次完成了修行以來的每一次第。
這既是一種展示,也是一種總結,將錯過的、多餘的、滯礙的盡皆拋去。
當內景中,陳仲的“身體”再一次完整出現,毛孔、毛髮,已是絲毫不差。
內景見身,到此已至巔峰。
若以儒家傳承來類比,大約就是“正言”巔峰,在此階段,儒家“我”即“浩然”,“浩然”即“我”。
從境界上來說,與道家尋得“真我”,兩者相差無幾。
只是要從修行難度上來講,毫無疑問是道家更難。
原因便是儒家是可以對“我”加以改造的,而道家實質上從入道之初,便已經確定了一個修士所能達到的高度,並不是每個人的“真我”,都能支撐其尋找到“真我”的。
也因此,儒家大行於世,而道家漸趨隱世。
至於接下來的修行,儒家將要開始衝擊“防制”之境,而道家,或者說陳仲所得傳承中,就他自身目下的參悟,元真之境還遠遠沒有抵達盡頭!
特別是陳仲已經明確知曉了神唸的存在。
可他眼下於內景所見身軀,卻無一絲對應神唸的變化。
神念既是每個修士,或者說每個人,每個生靈都自然擁有的,哪怕自然狀態下的神念再微弱,也不可在“我”中沒有體現。
所以,陳仲眼下尋到的只是現階段的“真我”,他還需要繼續尋找下去,直至完善。
當然,這並不是眼下立刻能做到的,也不是要去做的。
經過這樣一番鞏固,陳仲修為境界不但已然徹底穩定,他先前因為耗用神念而感到的虛弱,也真正地完全消失。
該真正地嘗試鋪展神域,引導小幽冥回返蓬萊了!
當然,在此之前,還有一件小事需要先行處置。
隨著陳仲動念,內景中,數縷外氣倏忽間化為了一柄筇杖。
:()乾心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