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張大彪之所以願意跟隨王凡,是另有原因的。張秀才夫妻願意隨護王凡前往祖地望海縣,而張大彪最喜歡騷擾張秀才的娘子繡娘。一看張秀才夫妻願去,他也就跟著報了名。
這可愁壞了張秀才夫妻,本來以為終於躲開了張大彪,沒想到這個臭無賴又粘上了。
要說張秀才夫妻命也真苦,張秀才是落地秀才,繡娘是官宦之家的千金。父親是當朝御史,因彈劾上官被下獄問罪,繡娘也被髮配到了教坊司。
張秀才與秀娘本是鄰居,早已傾心繡娘。得知此事後便去教坊司贖人,教坊司是個什麼地方,哪能輕易讓他贖人,於是一來二往便發生了衝突。
教坊司的一個管事,一腳踢壞了張秀才的祖孫根惹下了大禍。為了平息事態勉強同意張秀才贖出了繡娘,繡娘得知此事後非常感激張秀才,沒有嫌棄他不能人道,毅然決然的嫁給了他。
但夫妻倆在京城卻無法生存下去,人言可畏呀!於是二人便南下來到了襄陽,在襄陽舉目無親迫不得已投身到了王府,做了護院。
張秀才本名張浩然因本人是個秀才,在護院當中一來二去叫習慣了,本名卻無人問津了。
張秀才不會什麼武功,但王府依然給他這份護院的工作,讓夫妻兩人在襄陽有了一個立身之地。
另外四個願意跟隨王凡回祖地的護院,都是王峰總兵的親兵,王峰失蹤後便來到襄陽做了王府的護院。他們四人成家不久尚無子嗣拖累,同時又忠心於王家,於是便毅然決然地跟隨護衛。
王凡看了看其他十四個不願跟隨自己的護院,沉聲說道:“我離開襄陽後府中不需如此之多護院,只留四人看顧家宅,其他十人皆可離去另謀生路,我給爾等每人二十兩兩白銀做遣散費用。爾等自行商量誰留誰走。
其他十四個人頓時茫然無措,他們不願隨同王凡的原因有很多種,都是本地人是共同點。有父母年紀大了不忍離開的,有妻子不允的,有孩子小不想折騰的,總之就是忠心不夠。
最終在管家王福的幫助下商定留下其中家在襄陽且親眷繁多的四人,剩下十人領了銀錢出府去了。
決定好去留之後,王凡立刻組織剩下的護院和管家盤點了下需要帶走的東西,便讓王福到街市上租賃了八輛馬車,加上王府的兩輛大馬車,一共十輛馬車形成了南下車隊,同時又向車行租用了八個車伕。
王凡又讓管家王福去襄陽城內的七個店鋪收回了一千多兩白銀,加上庫裡現有的四千多兩白銀,還有姜師叔留給他的三千多兩銀票,一共八千多兩。
王凡想這些錢應該可以讓他在望海生活吧!王凡從來都不相信一個現代人回到古代會被餓死。
三天後的一個早晨襄陽王家府門前,十輛大馬車一溜排開,眾人開始向馬車上搬運東西。
六個護衛五輛馬車,因為張大彪沒什麼傢俬,死皮賴臉的跟張秀才擠一塊。
其他護衛一家一輛馬車,王凡不會讓跟著他的人受委屈的。
剩下的五輛車都是王凡的,銀錢及金銀器皿一輛車,藥膳藥浴的草藥一輛車,練體的刀槍器械一輛車,衣物綢緞及食物一輛車,王凡自己一輛車。對,王凡不確定自己會不會騎馬,穿過來的時間太短。
但王凡的車上還有一杆長槍和一張硬弓,長槍是鐵木杆的重三十斤,硬弓是三百斤的,但配的是二百斤的弦。
六個護衛並不乘車,每人一匹馬,作為武將世家是不缺幾匹馬的。
眾人準備完畢正待啟程,忽聞有人來送,正是縣衛孫立。
孫立走上前來低聲說道:“賢侄路上一定小心,我聞有些宵小可能會對賢侄不利,叔父沒有什麼可以相贈,在縣衙武庫領了一張軍弩贈予賢侄,還有一百支弩箭。”
說吧送上一隻沉甸甸的油布口袋,還有一隻大號木匣。王凡甚為感動,孫立能送管制軍弩足見其心之誠。
王凡謝過孫立之後率眾啟程,從始至終獲贈大宅的六房無一人想送,王鋒總兵的一座豪宅換來了一個冤家。
王凡告別孫立和留在襄陽照看鋪面田產的王福,一行車隊出得城去,行出二十里便遇到了一個三岔路口。領頭馬車選好方向正欲前行,忽聞另一路口馳來一匹健馬,馬上大漢呼道:“前方車隊可是襄陽王家七房王凡少爺?
王凡聽得有人攔路頓時心中一緊,預知攔路者何人,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