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楊昌看著三皇子楊昭和親弟弟楊遠,滿腔的憤怒,他身旁的侍女、太監全都瑟瑟發抖,不敢抬頭。
“皇兒,你此刻拿下鎮遠侯,朕即刻立你為太子,下詔書傳位於你!”楊昌還想挑撥。
“不必如此,我已撰寫好詔書,蓋上玉印就行了。”三皇子楊昭甚至有點迫不及待的感覺。
“賢弟啊,為何這般對我?”楊昌又開始哀求鎮遠侯。
“此乃天命!”鎮遠侯早就對這皇兄失望透頂。
,!
君主身子一軟,萎靡不振,交出玉印,被士兵請出去。
楊昭幾步走上龍椅,坐在上面,神氣十足。
“太子和二皇子那邊還需要您親自出面勸降。”鎮遠侯提醒道。
“這就去!”楊昭戀戀不捨的離開龍椅,鎮遠侯隨他來到太子駐紮的東明城,太子已經繳械投降了,直接跪倒口稱陛下,請楊昭免了他太子頭銜,貶為庶民!
楊昭將他扶起說:“你我兄弟怎麼能貶為庶民,朕封你為東明侯,榮華富貴一生無憂。”
正在假惺惺的兄弟情深,二皇子倉促趕來,同樣跪地口稱萬歲。
就在三人團聚之時,一個身著太監服的男子點燃了衣服內的引信,緩步走到三皇子十步之內,突然衝出人群,將三皇子撲倒身下,死死壓住,兩隻手死死抱著太子和二皇子的腿,鎮遠侯想上前,卻被另一個太監服飾的人拉住衣袖,退後幾步,突然一聲巨響,三皇子楊昭連同太子和三皇子全都化成了血肉,一塊整肉都找不到了。
鎮遠侯還在發懵之際,手下將士紛紛跪倒,口稱萬歲。
鎮遠侯瞬間領會,藉口推辭幾句,便讓手下謀臣昭告天下,登基稱帝,大赦天下同時減賦三年,普天同慶。
安陽國改國號為永安,此年便是永安一年。
陽關城馮家,正清水潑街,黃土墊道迎接新君主的欽差。
欽差騎著高頭大馬,敲鑼打鼓來到馮家門外,馮庸攜兄弟、子侄、家眷親自出門迎接欽差進入府中。
欽差站立大堂之上宣讀君主詔書:“馮庸勞苦功高,謙卑仁厚,特封為逍遙王,封邑陽關城、東武城、西武城,其子封子爵,世襲罔替,賞金千兩、絹千匹……… 欽此!”
“謝君主!”馮庸接過詔書。
欽差施禮道:“恭喜逍遙王。”
“同喜同喜,請欽差多盤桓兩日,讓在下略盡地主之誼。”馮庸知道這個逍遙王就是個名頭,自己聽聽知道君主對自己好就行了,真要居功自傲,遲早完蛋。
“逍遙王太客氣了,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啦!”
“好,來人,帶欽差大人去歇息。”
送走了欽差,遣散了家眷,馮庸上座之後,家中主事的兄弟還有三個兒子以及馮源都各自落座。
“此次舉事形勢所迫,但我馮家賭對了,這個逍遙王不過是個虛職,萬勿因此覺得高人一等,將家族生意耽誤了。”馮庸嚴肅的說道。
“是!”眾人點頭稱是。
“關於三城封邑,依舊由商會模式管理,一應收入歸家族同工支配。”馮庸的話讓幾兄弟都有些動容。
“家主,這樣是否有些不妥,正房理應多得一些,我們受之有愧啊!”
“都是自家兄弟,不必說這些。”馮庸揮手打斷他的話。
“日後我們馮家商號要努力經營,要知道逍遙王這個稱號就是對我們的約束,什麼時候君主要錢的時候,我們都要給,明白嗎?馮家還是原來的馮家,可又不完全是原來的馮家,這裡面牽扯太多,以後你們就明白了。”馮庸的話讓馮源暗暗點頭。
伴君如伴虎可不是說著玩的,馮家的命運已經和君主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了。
議事結束,馮洋和馮源走在一起。
“我要儘快趕往東雨城,然後去給安陸兄弟報個喜,定要和他一醉方休。”馮源說道。
“我也很想去,但是家主讓我去帝都一趟,說是有要事要辦,下次我再去吧。”馮洋遺憾的說。
“現在去帝都,應該是好事。”
“我現在就覺得馮家不能再好了,物極必反。”
“賢弟可能想的太多了。日後你的大商圈可是要建到帝都去才好。”
“等局勢再穩定兩年,你也要把物流跟上。”
“那是自然,此去找安陸兄弟,看看他有什麼好思路。對了你到帝都,也幫他打聽一下修仙的事情,雖然此事聽起來就飄渺,但我們也要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