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紅磚房就顯得格外渺小,宛如幾顆微不足道的塵埃,靜靜地依偎在大山的懷抱之中。鄧啟指著這些房子,一棟一棟地介紹道:“這棟是二十二組的, 中間的是二十三組的,那邊棟是二十一組的。”
“這些房子聯絡這麼緊密,為何是不同村民小組的呢?”吳蜀魏問題。
“曾經,在那個久遠的年代裡,當人們開始籌劃建造房屋時,面臨著諸多限制和挑戰。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規定便是:嚴禁將房屋建築在肥沃的水田裡。於是乎,人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廣袤的林地,期望能從中尋覓到一塊理想的建房之所。
經過一番苦苦探尋,終於發現了這麼一處地方——它相較於其他區域顯得較為平緩,地勢起伏不大。對於建房工程而言,這樣的地形無疑能夠大大減少工作量和施工難度。正因如此,這三戶人家毫不猶豫地決定在此處安家落戶、築巢建房。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看似普通的地方竟然位於三個村民小組的交界地帶,也就是眾人耳熟能詳的所謂'插花之地'。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片並不算大的土地上,同時出現了來自三個不同村民小組的房屋建設。
事實上,在我們所在的村莊之中,平緩的山坡面積本就十分有限,而那些珍貴的水田更是被劃定為永久性的基本農田,受到嚴格保護。受此影響,村民們在建房時往往別無他法,只能讓自家的房子緊緊相鄰,彼此相依為伴。久而久之,許多灣場都呈現出多個村民小組聚居一處的景象。尤其是在西園片一帶,這種情況尤為顯著,各個村民小組相互交織、錯落有致,共同構成了一幅獨特而又和諧的鄉村畫卷。鄧啟緩緩講述著這些往事,彷彿那一幕幕場景就在眼前重現。”鄧啟回答道。
“哦,原來是這樣啊!”吳蜀魏說道。
鄧啟與吳蜀魏並肩而行,腳下的步伐輕快而堅定。沒過多長時間,他們便注意到在鄉道左側出現了一條略顯狹窄的水泥路。這條水泥路蜿蜒曲折,彷彿一條沉睡的巨蟒靜臥於大地之上。
兩人毫不猶豫地踏上了水泥路,確切地說,應該是沿著水泥路向下走去。因為這條路的坡度頗為陡峭,粗略估計起碼超過了十五度。行走其中,讓人不禁產生一種微微前傾、隨時可能滑落的錯覺。
隨著腳步的不斷邁進,一棟土磚房漸漸地映入了他們的眼簾。這座土磚房看上去年代久遠,牆壁上斑駁的痕跡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鄧啟停下腳步,先是繞著這棟房屋緩緩踱步,仔細觀察著它的每一個角落。隨後,他掏出手機,分別從房屋的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各自拍攝了一張照片,以便能夠全方位記錄下這座房子的外觀特徵。
完成這些之後,鄧啟又快步走到房屋正前方,再次開啟了手機上那個帶有時間和地點水印功能的相機,並將其遞向身旁的吳蜀魏,微笑著說道:“吳書記,勞煩您幫我拍一張帶有水印的照片吧。拍完後,請先關閉水印相機,再給我單獨拍一張沒有水印的照片,辛苦您啦!”
“好的。”吳蜀魏面帶微笑地應道,然後小心翼翼地從鄧啟手中接過手機。他調整好角度和光線,按照鄧啟的要求認真地給對方拍了兩張照片。拍完之後,他仔細檢查了一下拍攝效果,確認沒有問題後才將手機遞還給鄧啟。
鄧啟接過手機,熟練地點開相簿,迅速找到剛才拍好的那兩張照片。接著,他手指靈活地操作著螢幕,將照片移動到一個新建的資料夾裡。這個資料夾是以當前房屋戶主的名字來命名的,一目瞭然。完成這些步驟後,鄧啟抬頭看向吳蜀魏,正好迎上了對方詢問的目光。
鄧啟微微一笑,解釋道:“我之所以會給每戶的照片都單獨建立一個資料夾,並以戶主的名字進行命名,一方面是為了方便自己後續上傳照片的時候能夠快速準確地查詢到對應的檔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混淆不同房屋的照片,確保工作的準確性和高效性。”
吳蜀魏聽後恍然大悟,不禁對鄧啟豎起大拇指,由衷地稱讚道:“鄧醫生做事真是滴水不漏啊!考慮得如此周全細緻,我們大家都應該好好向您學習才行。”
“那是必須的,作為先進村的村幹部,不但要帶著頭腦做好村裡事,也要節省出時間給自己第二職業幹活來補貼家用。在村裡,一個不會掙錢的人誰會正眼相看,而作為村幹部,沒有好的經濟實力做支撐,平時在村裡開展工作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不像你們,你們的威信來自組織的任命,自帶組織光環,老百姓也會高看一等、厚愛一層,就算想給你們吃癟也會留有餘地!”鄧啟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