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五味(1 / 2)

《靈樞·五味》趣譯:舌尖上的中醫養生經

在中醫經典《靈樞》裡,有一篇《五味》,別看它名字普普通通,這裡面可藏著中醫關於飲食養生的大學問呢,就像一本舌尖上的養生秘籍,今兒個咱就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把這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翻譯成咱們都能聽得懂的白話文。

飲食與五臟的奇妙“對暗號”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岐伯對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

黃帝這老爺子就像個好奇寶寶,拉著岐伯問:“岐伯啊,都說食物有五味,這五味進到咱身體裡,是咋跟五臟對上號的呢?”岐伯就說了:“黃帝您聽好了,這胃啊,就好比是五臟六腑的大食堂,啥水啊、糧食啊都先進到胃裡,五臟六腑都得從胃這兒領‘糧草’。而且啊,這五味就像五個有個性的小屁孩,各有各喜歡去的地方。酸味的食物,就愛往肝那兒跑;苦味的呢,直奔心去;甜味的鐘情於脾;辣味(辛味)的一股腦兒衝向肺;鹹味的就認準了腎。”

您看,這就好比五味和五臟在玩“對暗號”的遊戲,對得上,就能給相應的臟腑補充能量。就像吃了酸溜溜的山楂,那酸味就像個小信使,一路小跑就到肝那兒報到了,給肝來點“小驚喜”,讓肝舒舒服服的。

五臟的“口味偏好”與養生之道

“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這說的是食物進到胃裡,經過消化,有用的營養就像小士兵一樣,隨著身體的“交通網路”(營衛)四處跑,去給身體各部門提供能量,剩下的殘渣就按順序往下走,最後排出體外。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這又開始講五味吃多了的後果啦。酸味喜歡往筋那兒跑,要是酸味吃多了,就好比給筋這兒派了太多“小信使”,都快把路給堵了,最後讓人小便不通暢,就像水管被堵住了一樣。鹹味往血裡鑽,吃多了,身體裡就像變成了個小鹽場,太鹹了,人就會口渴,拼命想喝水來沖淡這鹹味。辣味是往氣那兒衝,吃多了,就像在心裡點了把火,讓人心裡直冒火,火燒火燎的。苦味往骨頭那兒跑,吃多了,胃就不樂意了,開始鬧脾氣,讓人噁心嘔吐。甜味喜歡肉,吃多了,就像給肉裹了一層厚厚的糖衣,讓人心裡煩悶,就像腦子被一團棉花堵住了,不清爽。

比如說,有人特別愛吃酸,一頓飯沒醋就吃不下,那時間長了,說不定上廁所就不那麼痛快了。愛吃鹹的人,總覺得菜淡了沒味兒,鹽放一堆,最後發現自己老口渴,杯子不離手。所以啊,這口味偏好得悠著點,別讓五臟“吃撐”了。

食物的“君臣佐使”與膳食搭配

“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這就像給五臟立了個“飲食規矩”。肝有毛病了,就別吃辣的,因為辣的勁兒太沖,會讓肝“受不了”;心不舒服了,就少吃鹹的,不然心臟這個“君主”就該發脾氣了;脾不好,酸的就得少吃,酸會讓脾的工作更亂套;肺不好,苦的就別多吃,苦味對肺來說有點“刺激”;腎不好,甜的就得悠著點,甜吃多了,腎負擔重。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鹹。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這裡又開始講五臟和食物的搭配了。您看,肝喜歡綠色,就像個喜歡綠色衣服的小姑娘,那就適合吃甜的。粳米、牛肉、棗、葵這些都是甜的,給肝吃了,就像給小姑娘穿上漂亮的綠裙子,舒舒服服的。心喜歡紅色,那就適合吃酸的,小豆、犬肉、李、韭都是酸的,就像給心這個“熱血青年”來點酸爽刺激,讓它活力滿滿。脾喜歡黃色,適合吃鹹的,大豆、豕肉、慄、藿這些鹹鹹的食物,就像給脾這個“黃土地”施點肥,讓它更肥沃。肺喜歡白色,適合吃苦的,麥、羊肉、杏、薤這些苦味食物,就像給肺這個“白胖子”來個清爽的“苦口良藥”,讓它呼吸順暢。腎喜歡黑色,適合吃辣的,黃黍、雞肉、桃、蔥這些辣辣的食物,就像給腎這個“黑衣人”加點勁兒,讓它充滿能量。

這就好比做飯的時候,食材得搭配好,每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