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哥哥,如今天下看似太平盛世,實則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朝綱混亂且不去說,就是這地方也是危機四伏。中平5年,靈帝採納宗室劉焉上書,廢刺史而立州牧,此乃取亂之道也!”
“刺史者,監察官也!州牧者,一州之首腦也。集一州大權於一身,掌一州之軍事、財賦、錢糧。地方愈強,中樞愈弱。一旦天下有變,則州牧立成割據之勢力,九州大地必將烽煙四起。”
“此為內因,再看外部。想我大漢傳承數百年,自漢武之後,胡人何能南下牧馬?再看今日之幽州,胡人侵蝕不斷,連我這涿縣也已有了胡騎出現。”
“眼見要天下大亂,你我兄弟皆乃英雄之輩,正是團結奮進之時!關大哥暫且棲身張家哥哥莊上,待時局有變,你我兄弟攜手,上可報國、下可安民,一展胸中抱負,豈不快哉?關大哥何言在此吃白飯呢?”
“兄弟之言過矣!”那關羽雖不說是飽讀詩書,但也和那張飛不同,對天下大勢自有看法。“兄弟所說是也,然大漢王朝幾百年,民心猶在!只要陛下幡然醒悟,必能洞悉州牧之弊。至於胡人,一猛將可平,何足道哉?”
“豪強大族之心尚在漢,然小民之心尚思漢否?”
“小民之心為何不在漢?”關羽並不認可劉忠的說辭。
“是啊!小民之心為何不在漢?縱有那些貪官汙吏,殺之即可!”張飛也不認可劉忠的說辭,畢竟有時代的侷限性,大漢王朝幾百年的傳承,大家已經習慣了。突然說天下即將大亂,不是亂世之梟雄,實在是難以接受。
“二位哥哥可知那太平道?”劉忠見大道理說服不了二人,就開始舉例子了。
“太平道?倒是聽說過,不過是一些道人,弄些符咒、神水,騙一騙愚昧百姓罷了,還能奪了我大漢民心?”
“兩位哥哥有所不知,我聽說那太平道頗有氣候!首領張角稱大賢良師,雲遊四方、廣收徒眾。張角立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稱為將軍。我聊待其羽翼豐滿,必將揭竿而起,壞我大漢江山!”
劉忠知道黃巾成不了氣候,立場自然是站在大漢這一邊。關羽和張飛聽到此時豁然色變:“那太平道果然如此?”
劉忠嘆息道:“我估計那太平道其實之日不遠了,我幽州恐怕也難以獨善其身。”
“真要有那一日,你我兄弟何不投軍去,一刀一槍拼個 功名,豈不快哉?”張飛哈哈大笑,好像很期待那一天到來,端起一碗酒對著關羽說道:“關家哥哥,到時候咱們一起去投軍如何?”
“好,到時候咱就去投軍!”關羽對張飛這番言論非常認同,兩人情不自禁的又幹了一碗酒。
“兩位哥哥,小弟我在縣兵多年,深知軍中之弊。我等不是那豪門士族,投入軍中也不過為一小卒,又如何上報國家,下安百姓呢?豈不是空有一身本領,壯志難酬?”劉忠也端起酒一飲而盡。
“我說兄弟,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的眼界、見識,俺老張是佩服的!你倒是說說如何才行,俺老張跟著你幹就是!”張飛焦躁起來。
“是啊,劉家兄弟,你倒是說說如何才行。我關羽也跟著幹了!”
成了!劉忠興奮起來。但是劉忠心裡也明白,如果關羽、張飛跟著自己幹,自己也很難替代劉備的角色。因為劉備雖然窮困,但是他的出身、他的人脈關係絕對是自己不能比的。
拋開劉備大漢皇叔這個身份不提,人家祖父曾為縣令,父親也為州郡官員,只不過父祖早逝才家道中落的。人家的老師是盧植,相當於現在的國學第一大師加集團軍總司令。同學是公孫瓚,也是東漢末年的一方諸侯。
東漢末年也是非常講究出身、門第的,自己拉住了關、張,就能替代劉備了?劉忠還沒有飄到那個份上!這老大還是要劉備來當,自己抱著大腿做個老四就心滿意足了!現在還不能促成桃園結義,怎麼也先找到劉備再說!
“兩位哥哥,若太平道亂起,朝廷定為讓各地自募義兵,到時候咱們招募鄉勇,為國家平亂,不愁立不下功勳。到那是朝廷論功行賞,我們都做他個將軍,豈不快哉?”
此時的關羽、張飛還不知道自己在歷史上的赫赫威名,只想著投軍一刀一槍拼個出身,做個軍侯、校尉也就知足了。這劉忠一個大餅給整了個將軍,不由的熱血沸騰,對於劉忠這個小老弟更加的佩服了。
“哎呀呀!”張飛端著酒碗,提起酒罈來到劉忠面前,給劉忠的酒碗添滿。“兄弟好見識!俺老張聽你的!”接著又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