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建安二十四年,冬。
魏王曹操薨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諡號武王,廟號太祖。其子曹丕襲魏王位,後改元黃初,登基稱帝,是為魏文帝,國號大魏,定都洛陽,改洛陽為京都,長安、許昌、鄴城、譙縣為陪都。
黃初二年,春,正月。
魏文帝下詔,令在洛陽城北三里處,築建始陵,以作曹公歸葬之所,陵前立廟,廟中供奉武王靈位及魏室先祖牌位。又廣招天下能工巧匠,於洛陽城中,大興土木,築建宮室、臺榭、園囿。
是歲,大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
黃初二年,夏,六月。
東吳皇帝孫權遣使至魏,賀文帝登基之喜,並獻上珍寶異物若干。文帝大喜,詔命有司,厚待吳使,又遣使前往東吳,賜吳王黃金五百斤、白銀千斤、錦繡千匹、美玉百雙及北方特產若干。自此,魏、吳兩國修好,互通有無,使者往來不絕。
是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聞魏王曹操薨逝,大喜,欲起兵北伐,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遂上《出師表》於劉禪,表中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後主劉禪覽表,猶豫不決,在朝堂之上,問計於群臣。或言蜀道艱難,出兵不易;或言魏強蜀弱,不宜妄動刀兵;或言可聯吳抗魏,徐徐圖之。
是夜,後主劉禪召諸葛亮入宮,商議北伐之事。亮言:“今魏王新喪,曹丕篡漢自立,民心未附,且魏朝初立,政局未穩,此乃天賜良機,陛下當早定大計,興兵北伐,以慰先帝在天之靈。”
劉禪默然良久,方緩緩言道:“相父所言極是,然朕以為,兵兇戰危,若輕啟戰端,恐生靈塗炭,百姓遭殃。不如遣使至魏,陳說利害,令其罷兵休戰,與蜀共謀天下太平之道,卿以為如何?”
諸葛亮聞言,大驚失色,急言道:“陛下此言差矣!魏賊欺壓漢室久矣,今若遣使求和,無異於與虎謀皮,豈能成功?且我蜀中將士,皆思奮勇殺敵,以報國家,陛下若從諫如流,遣使求和,置將士們於何地?臣懇請陛下三思。”
劉禪聞言不悅,拂袖而去。自此,諸葛亮雖屢勸劉禪北伐,然劉禪終不從其言,只遣使至魏,求和修好。
第一章 鳳求凰兮琴瑟友
黃初三年,春,正月。
這一日,陽光和煦,微風不燥,正是出遊賞春的好時節。
在洛陽城北的一處幽靜庭院之中,一位身著華麗衣衫的少年,正坐在石凳上,手執一卷古籍,讀得津津有味。他身旁的石桌上,擺放著一壺熱茶和幾隻精巧的茶盞,茶香嫋嫋,與花香交織在一起,令人心曠神怡。
這少年名喚曹植,字子建,乃是魏文帝曹丕之弟,自幼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尤愛詩賦文章,是當世有名的才子。只因他生性耿直,不拘小節,又常飲酒無度,故而常被文帝責備。然文帝念及手足之情,又憐惜其才,故而對他多有寬容。
此刻,曹植正沉浸在書卷之中,忽聞一陣琴聲傳來,悠揚動聽,如泉水叮咚,又似春風拂面。他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書卷,循聲望去,只見一位身著素衣的女子,正坐在不遠處的涼亭中,專心致志地撫琴。
那女子容顏清秀,氣質脫俗,一雙纖纖玉手在琴絃上跳躍翻飛,如同蝴蝶翩翩起舞。曹植看得痴了,竟忘了身在何處。
一曲終了,那女子緩緩起身,輕移蓮步,向庭院深處走去。曹植這才回過神來,急忙起身相隨,口中喚道:“姑娘請留步!”
那女子聞言,停下腳步,轉身望著曹植,眉頭微蹙,似有不悅之色。曹植見狀,急忙施禮道:“在下曹植,乃魏王之弟,適才聞姑娘琴聲,如聞天籟,心生仰慕,故而冒昧相邀,還望姑娘見諒。”
那女子聞言,神色稍緩,回禮道:“原來是陳王殿下,民女有禮了。民女名喚甄宓,乃中山無極人氏,因家道中落,流落至此,以撫琴為生。”
曹植聞言,心中大駭,暗想:“這女子竟是甄宓!我早有耳聞,甄宓才貌雙全,名動天下,只因家道中落,被迫嫁給袁紹之子袁熙為妻。後來袁紹兵敗,袁熙被殺,甄宓被曹軍俘虜,送至京都,沒想到今日竟在此相遇。”
想到此處,曹植不禁多看了甄宓幾眼,只見她眉如遠山含煙,眼若秋水盈盈,唇若丹砂點絳,當真是個絕色佳人。他不由得心生愛慕,想要與甄宓多聊幾句,卻又怕唐突佳人,一時之間,竟不知該如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