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治療:孤獨的底色
王先生走進診所時,我注意到他的長髮隨意地披在肩上,穿著一件寬鬆的灰色毛衣和一條褪色的牛仔褲,腳上是一雙舊皮鞋。他的眼神有些遊離,彷彿在尋找什麼,卻又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他的手指修長,骨節分明,指尖還沾著一些顏料,顯然是剛剛從畫室趕來。
“請坐,王先生。”我指了指沙發,微笑著示意他放鬆。
他坐下後,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顯得有些侷促。“醫生,我不知道該從哪裡說起……我只是覺得,生活越來越沒有意義。”
“你提到‘沒有意義’,能具體說說嗎?”我輕聲問道。
他嘆了口氣,目光落在地板上。“我是一名畫家,曾經有很多朋友,也有很多展覽的機會。但現在,我感覺自己被困在一個孤島上,沒有人理解我,也沒有人願意靠近我。我每天面對畫布,卻畫不出任何東西。”
“聽起來你感到很孤獨。”我試圖共情他的感受。
“是的,孤獨……就像一種無形的重量,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他的聲音低沉,帶著一絲疲憊。
“我們可以從你的孤獨感開始探討。你提到曾經有很多朋友,現在卻感到孤立。這種變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他皺了皺眉,似乎在回憶。“大概是從三年前吧。我的作品開始不被市場接受,畫廊也不再邀請我參展。朋友們漸漸疏遠了我,我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這種被拋棄的感覺,是否讓你想起了過去的某些經歷?”我試圖引導他進入精神分析的層面。
他沉默了一會兒,眼神變得有些恍惚。“小時候,我父母離婚後,我被送到外婆家生活。那時候,我也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童年的經歷可能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種被拋棄的感覺在成年後再次被觸發。”我輕聲說道,“但我們需要區分過去和現在。現在的你,是否真的被拋棄了,還是你內心的恐懼讓你感到孤立?”
他抬起頭,眼神中閃過一絲困惑。“你是說,我可能誤解了現實?”
“是的,認知行為理論認為,我們的情緒往往受到認知的影響。如果你認為自己被拋棄了,這種想法會讓你感到孤獨和抑鬱。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他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也許吧……但我不知道該如何改變。”
“我們可以一起努力。”我微笑著說,“下次治療,我們可以探討如何重建你的社交圈,找到新的支援系統。”
---
第二次治療:認知的重構
第二次見面時,王先生的外表沒有太大變化,但他的眼神似乎多了一絲期待。
“上次我們談到你的孤獨感可能源於認知的偏差。”我開門見山地說道,“今天我們可以嘗試重新審視這些想法。”
“好的。”他點了點頭。
“你提到朋友們疏遠了你,能具體說說這些朋友是誰嗎?”
“主要是藝術圈的人,畫廊老闆、策展人,還有一些同行。”他回答道。
“你覺得他們疏遠你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我的作品不再受歡迎,他們覺得我沒有價值了。”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自嘲。
“這是一種可能的解釋,但還有其他可能性嗎?”我引導他思考。
他沉默了一會兒,搖了搖頭。“我不知道。”
“也許他們只是忙於自己的事情,或者他們也在經歷類似的困境。你有沒有嘗試主動聯絡他們?”
他苦笑了一下。“沒有。我覺得他們不會理我。”
“這就是認知偏差。”我解釋道,“你假設了他們的反應,卻沒有驗證。這種假設讓你陷入了孤獨的迴圈。”
他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也許你說得對。”
“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我提議道,“下次治療前,你嘗試聯絡一位老朋友,看看他們的反應如何。”
他顯得有些猶豫,但最終還是點了點頭。“好吧,我試試。”
---
第三次治療:社交的實驗
第三次見面時,王先生的臉上多了一絲輕鬆。
“我聯絡了一位老朋友,他是一位策展人。”他主動說道,“我們聊了很久,他告訴我,他最近也很忙,所以沒有聯絡我。”
“聽起來你們的交流很愉快。”我微笑著說。
“是的,他甚至還邀請我參加一個藝術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