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29日 星期二 陰
今天的上海,天空灰濛濛的,像是被一層薄紗籠罩著。我坐在診所的鋼琴前,指尖輕輕滑過琴鍵,彈奏著一首肖邦的《夜曲》。琴聲在空曠的房間裡迴盪,彷彿能穿透牆壁,飄向隔壁那座古老的天主教堂。每當我感到疲憊或困惑時,教堂的鐘聲和琴聲總能讓我找到內心的平靜。
上午十點,診所的門被輕輕推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走了進來。她穿著一件樸素的灰色毛衣,外面套著一件深藍色的棉外套,手裡緊緊握著一箇舊布包。她的眼神有些茫然,像是迷失在某個遙遠的地方。
“您好,我是王奶奶。”她的聲音有些顫抖,但依然保持著一種教師的莊重。
我站起身,微笑著迎上去:“王奶奶,您好,我是這裡的心理醫生,請坐。”
她緩緩坐下,雙手依然緊緊握著布包,彷彿那是她唯一的依靠。我注意到她的手指關節有些腫脹,顯然是多年的勞損所致。
---
第一次治療:記憶的碎片
“王奶奶,您能告訴我,最近有什麼讓您感到困擾的事情嗎?”我輕聲問道,試圖讓她放鬆下來。
她沉默了一會兒,眼神遊離不定,最後低聲說道:“我……我記不清很多事情了。有時候,我連自己是誰都想不起來。”
“這種感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繼續問道。
“大概半年前吧。”她皺了皺眉,似乎在努力回憶,“我開始忘記一些小事,比如買菜的錢放在哪裡,或者昨天吃了什麼。後來,連一些重要的事情也記不清了,比如我教過的學生的名字,甚至……我丈夫的樣子。”
她的聲音越來越低,最後幾乎變成了耳語。我注意到她的眼角有些溼潤,但她很快用手擦了擦,努力保持鎮定。
“王奶奶,您願意和我一起,試著找回那些丟失的記憶嗎?”我溫和地問道。
她點了點頭,眼神中閃過一絲希望。
---
精神分析法:潛意識的探索
我決定先從精神分析法入手,試圖挖掘她潛意識中的記憶碎片。我讓她躺在一張舒適的沙發上,閉上眼睛,放鬆身體。
“現在,請深呼吸,慢慢地放鬆……想象您正走在一片寧靜的森林裡,陽光透過樹葉灑在您身上,溫暖而舒適……”我用輕柔的聲音引導她進入放鬆狀態。
她的呼吸逐漸平穩,臉上的緊張感也慢慢消失。
“王奶奶,您現在能告訴我,您看到了什麼嗎?”我問道。
“我……我看到了一所學校,是一所小學。”她的聲音有些飄忽,“教室裡有很多孩子,他們在笑,在讀書……我站在講臺上,手裡拿著一本語文書。”
“那是您曾經工作的地方嗎?”我繼續引導。
“是的,那是……那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她的聲音突然變得清晰了一些,“我記得那些孩子,他們都很可愛。”
“您能想起他們的名字嗎?”我試探性地問道。
她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搖了搖頭:“不,我想不起來了……我只記得他們的笑臉。”
“沒關係,這已經很好了。”我安慰道,“現在,請您繼續往前走,看看還能看到什麼。”
她的眉頭微微皺起,似乎在努力回憶:“我……我看到了一座房子,是我以前住的地方。院子裡有一棵桂花樹,每到秋天,滿院子都是香味。”
“那是您和您丈夫的家嗎?”我輕聲問道。
她的身體突然顫抖了一下,聲音也變得哽咽:“是的……是他種的那棵樹。他說,桂花香能讓人心情愉快。”
“您能想起您丈夫的樣子嗎?”我繼續問道。
她的眼淚終於流了下來:“我……我想不起來了。我只記得他很愛笑,總是穿著一件灰色的毛衣……可是,他的臉,我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我遞給她一張紙巾,輕聲說道:“沒關係,王奶奶,記憶就像一片大海,有時候會有些波浪,但那些重要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
---
認知行為理論:重建記憶的橋樑
在接下來的幾次治療中,我決定結合認知行為理論,幫助她重建記憶的橋樑。我讓她每天寫日記,記錄下她能想起的每一件小事,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細節。
“王奶奶,今天您能告訴我,您早餐吃了什麼嗎?”我問道。
她翻開日記本,仔細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