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陽春麵。\"
診所後廚的日光燈管下,陳淑芬掀開砂鍋蓋的手勢,宛如當年父親開啟鍊鋼爐觀察口般莊重。翻滾的昆布高湯中,白蘿蔔片正跳著透明的芭蕾。\"能幫我切成兩毫米嗎?\"她將廚刀調轉方向,\"就像您檢測鋼板軋製精度那樣。\"
刀鋒接觸砧板的瞬間,趙建國肩背的肌肉突然繃緊成工作狀態。當第十片近乎透明的蘿蔔完美成型時,他額頭的汗珠在燈光下折射出彩虹。\"1993年冷軋車間技術比武...\"刀起刀落間,記憶開始解凍,\"我用遊標卡尺量出0.02毫米的誤差。\"
陳淑芬趁機實施**具身認知干預**:\"現在您右手握刀的力量,和當年握鋼釺時相差多少?\"這個問句讓老人猛然抬頭,牆上泛黃的《人體肌肉解剖圖》與記憶中的《鍊鋼工藝流程表》在視線中重疊。
---
教堂地窖改造的廚房裡,十二口鑄鐵鍋在蒸汽中低吟。趙建國握著繪圖鉛筆,在《聖餐預備手冊》空白頁上繪製滷製曲線圖,筆尖與紙張摩擦的沙沙聲,與三十年前在車間記錄鋼水溫度的聲響完美共振。
\"趙師傅!\"大學生義工小林舉著發黴的豆瓣醬罐子衝進來,鼻尖沾著灶灰,\"包裝日期模糊了,還能用嗎?\"
老人接過罐子的動作讓陳淑芬想起手術室傳遞器械的嚴謹。他旋開瓶蓋深吸一口氣,忽然將醬料抹在虎口處,舌尖輕點:\"酸味值超標0.3個點,但焦香素足能彌補——按原方七成量投放。\"
小林目瞪口呆的表情,恰似當年學徒工看見趙建國單憑鋼花顏色判斷爐溫的震驚。
陳淑芬倚在橡木酒桶旁,觀察老人用遊標卡尺測量桂皮厚度的側影。當他將誤差超過0.5毫米的香料剔除時,後頸浮現出熟悉的縱向皺紋——那是長期仰頭檢查高爐留下的生理記憶。
\"您把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用在燉肉上了。\"她晃了晃寫著\"滷水ph值日記錄表\"的筆記本。
趙建國正在給砂鍋蓋澆淋黃酒消毒,聞言手一抖,琥珀色酒液在空中劃出拋物線:\"當年要是這麼伺候高爐,能省下三成焦炭。\"
蒸汽升騰間,陳淑芬看見他混濁的眼球重新泛起鋼水般的熾亮。
---
平安夜彌撒前的混亂時刻,老式烤箱突然發出尖銳警報。趙建國一個箭步跨過食材箱,佈滿燙傷疤痕的右手急速旋動調溫閥,左手同時拍擊定時器——這是處理鋼包漏液事故的標準動作。
\"變頻器電容老化。\"他扯下聖誕裝飾綵帶纏住鬆動的電源線,\"給我三分鐘。\"
當修女們捧著烤鵝魚貫而出時,老人正蜷在配電箱後啃冷饅頭。陳淑芬發現他用螺絲刀在牆面刻下的算式:烤箱功率(2200w)x使用時長(3h)=1987年轉爐單耗(6.6kw·h\/噸鋼)。
午夜鐘聲響起時,趙建國被推進了廣場舞核心圈。張大媽們將他的工裝褲腳塞進紅襪筒,又在志願者馬甲別上熒光棒。\"跟著我的蒸汽閥節奏!\"曾經的車間主任王阿姨跺著探戈舞步,\"一二三四,洩壓檢修!\"
趙建國僵硬的擺臂動作逐漸舒展。當他無意識做出鋼釺測溫的經典姿勢時,七彩射燈正巧掃過,在雪地上投出巨大的溫度計剪影。圍觀人群的鬨笑中,老人突然來了個漂亮的滑步轉身——那是他年輕時躲避飛濺鋼花的應急步法。
---
陳淑芬在告解室找到趙建國時,他正用粉筆在地上推導熱量公式。\"滷湯保溫的能耗曲線不對勁...\"老人眉頭緊鎖,\"明明和1989年節能改造後的高爐資料...\"
彩色玻璃濾過的聖光中,陳淑芬將手掌覆上他肩胛骨突起的部位:\"您後背這兩塊老繭,是當年扛測溫槍的位置吧?\"
趙建國的瞳孔驟然收縮。他顫抖著解開襯衫紐扣,露出蛛網般的燙傷疤痕,在十字架光影下宛如神秘的圖騰:\"這是'89年搶修三號爐時...\"
\"現在它們正保護著五百人的聖誕晚餐。\"陳淑芬指向香氣繚繞的廚房。恰到好處的治療性沉默中,唱詩班童聲突然躍上《歡樂頌》的高音,與記憶中的鋼廠汽笛聲轟然相撞。
---
尾聲:永不退休的星辰
跨年鐘聲撞碎冰雪時,陳淑芬在意見簿上發現張特別的畫:鍊鋼爐化作湯鍋形狀,飛濺的鋼水變成飄香的滷汁,爐頂的排氣管正冒著《藍色多瑙河》的音符。教堂告解室傳來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