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
診室裡,陽光透過百葉窗灑在淺色的地毯上,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我坐在辦公桌後,翻看著今天的病歷。門被輕輕敲響,我抬頭說:“請進。”
一位年輕女性走了進來,她約莫三十出頭,穿著簡單的米色針織衫和牛仔褲,長髮隨意地紮在腦後,臉上帶著一絲疲憊和不安。她的眼神有些遊離,似乎在努力保持鎮定。她輕聲說:“李醫生,您好,我是林曉。”
我微笑著點頭,示意她坐下:“林小姐,請坐。今天來是想聊些什麼?”
她坐下後,雙手緊緊握在一起,指節微微發白。她深吸了一口氣,聲音有些顫抖:“我……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一個好媽媽。我總覺得我做不好,每天都在擔心自己會毀了孩子的生活。”
描述病人的育兒焦慮
林曉的聲音越來越低,幾乎像是在自言自語:“我每天都在想,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孩子哭的時候,我會不會沒有及時回應?我給他吃的輔食是不是不夠營養?我甚至……甚至有時候會害怕自己會傷害他。”
我注意到她的手指不停地絞動著,眼神中充滿了焦慮和自責。我輕聲問:“這種焦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她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迷茫:“大概是從孩子出生後不久吧。一開始我只是覺得累,但後來……後來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勝任母親這個角色。我每天都在想,我媽媽當年是怎麼做到的?她為什麼能那麼從容,而我卻總是手忙腳亂?”
回顧病人的童年經歷
我點了點頭,繼續引導她:“你提到了你的母親。能跟我聊聊你的童年嗎?你和母親的關係怎麼樣?”
林曉的眼神變得有些恍惚,彷彿陷入了回憶:“我媽媽……她是個很堅強的人。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她一個人把我帶大。她總是很忙,忙著工作,忙著照顧我。我記得她很少笑,總是皺著眉頭,好像有很多心事。”
她停頓了一下,聲音變得更加低沉:“小時候,我總覺得她不愛我。她很少抱我,也很少誇獎我。每次我做得不好,她就會嘆氣,說‘你怎麼這麼笨’。那時候,我總覺得是我做得不夠好,才讓她這麼累。”
我注意到她的眼眶有些發紅,聲音也開始哽咽:“後來我長大了,開始理解她的辛苦,但那種感覺……那種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感覺,一直留在心裡。現在我自己當了媽媽,我害怕自己會像她一樣,讓孩子覺得我不愛他。”
李維幫助病人理解並接受自己的母親角色
我輕輕嘆了口氣,語氣溫和:“林小姐,你有沒有想過,你母親當年的表現,可能並不是因為不愛你,而是因為她自己也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她愣了一下,眼神中閃過一絲疑惑:“你是說……她其實也是因為太累了,所以才那樣對我?”
我點了點頭:“是的。你母親一個人撫養你,承受了很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她的嚴厲和疏離,可能並不是因為她不愛你,而是因為她自己也在掙扎。她可能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情感去表達她的愛。”
林曉的眼淚終於滑落下來,她低聲說:“可是……可是我還是害怕自己會像她一樣,讓孩子覺得我不愛他。”
我輕聲安慰她:“你已經在努力了,林小姐。你願意來尋求幫助,說明你非常在意孩子的感受。你和你母親的情況並不完全相同。你有更多的資源和支援,也有更多的自我覺察。你可以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去愛你的孩子。”
她抬起頭,眼中帶著一絲希望:“真的嗎?我真的可以做到嗎?”
我微笑著點頭:“當然可以。我們可以一起探索一些方法,幫助你更好地應對育兒壓力,同時也能讓你更自信地面對母親這個角色。”
治療過程中的對話
在接下來的幾次治療中,我和林曉一起回顧了她的童年經歷,幫助她理解母親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同時也讓她意識到自己與母親的不同之處。
有一次,林曉問我:“李醫生,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自私。我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但其實我是不是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需求?”
我搖了搖頭:“林小姐,關注自己的感受並不是自私。只有當你自己情緒穩定、心理健康時,你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你需要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她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我明白了。我需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結尾
經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