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初診
我坐在診所的沙發上,手裡拿著一杯溫熱的茶,目光落在窗外的梧桐樹上。樹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陽光透過縫隙灑在地板上,形成斑駁的光影。這是我一天中最安靜的時刻,也是我最喜歡的時刻。
門被輕輕敲響,我抬起頭,看到一位年輕女子站在門口。她穿著一件寬鬆的白色襯衫,頭髮隨意地紮成一個馬尾,臉上帶著一絲疲憊和不安。
“請進。”我微笑著站起身,示意她坐下。
她走進來,小心翼翼地坐在我對面的沙發上,雙手緊緊握在一起,指節有些發白。
“我是林默,你可以叫我林醫生。”我輕聲說道,“你是陳雨晴,對嗎?”
她點點頭,聲音有些沙啞:“是的,我是陳雨晴。”
“很高興見到你。”我放下茶杯,拿起筆記本,“你能告訴我,今天為什麼來找我嗎?”
她低下頭,沉默了幾秒,然後緩緩開口:“我……我畫不出來了。”
“畫不出來?”我重複了一遍,試圖理解她的意思。
“我是畫家,或者說,我曾經是。”她的聲音有些顫抖,“我已經半年沒有完成任何作品了。每次拿起畫筆,我就覺得自己的畫不夠好,不夠完美。我總是在最後一刻毀掉它們,或者乾脆放棄。”
我點點頭,示意她繼續說下去。
“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腦子裡全是那些未完成的畫。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根本不配當畫家。”她的聲音越來越低,最後幾乎變成了耳語。
我放下筆記本,輕聲問道:“雨晴,你覺得‘完美’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她愣了一下,抬起頭看著我:“完美……就是沒有任何瑕疵,每一筆都恰到好處,每一幅畫都能讓人驚歎。”
“那麼,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完美’嗎?”我繼續問道。
她沉默了一會兒,搖了搖頭:“沒有吧……但我總是覺得自己可以做到。”
“如果做不到呢?”我問道。
她的眼神有些迷茫:“如果做不到……那我就是個失敗者。”
---
第二幕:認知重構
在接下來的幾次治療中,我開始幫助雨晴識別並挑戰她的“完美主義”思維模式。
“雨晴,你能告訴我,當你拿起畫筆時,腦子裡最先出現的是什麼嗎?”我問道。
她皺了皺眉,思考了一會兒:“我會想,這幅畫一定要比上一幅更好,否則就沒有意義。”
“如果它不如上一幅好呢?”我繼續追問。
“那我就會覺得自己退步了,是個失敗者。”她的聲音有些沮喪。
“你覺得這種想法對你有幫助嗎?”我問道。
她搖了搖頭:“沒有……它只會讓我更焦慮,更不敢下筆。”
“那麼,我們能不能試著換一種思維方式?”我提議道,“比如,你可以告訴自己:‘這幅畫不需要完美,它只需要表達我此刻的感受。’”
她有些猶豫:“可是……如果畫得不好,別人會怎麼看我?”
“別人怎麼看,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問道,“你畫畫是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
她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道:“為了自己……但我總是忍不住在意別人的看法。”
“這是很正常的。”我安慰道,“但我們不能讓別人的看法控制我們的生活。你可以試著把注意力放在創作的過程上,而不是結果上。”
---
第三幕:行為實驗
在接下來的治療中,我建議雨晴進行一個“行為實驗”。
“雨晴,我想讓你嘗試一件事。”我說道,“你可以畫一幅畫,但這次不要追求完美。你可以允許自己犯錯,甚至可以故意畫一些‘不完美’的地方。”
她有些緊張:“可是……如果畫得不好怎麼辦?”
“沒關係。”我微笑道,“我們的目標不是畫出一幅完美的作品,而是讓你體驗‘不完美’的感覺。你可以把它當作一次實驗,看看會發生什麼。”
她猶豫了一會兒,最終點了點頭:“好吧,我試試。”
一週後,雨晴帶著她的畫來到了診所。她看起來有些緊張,但眼神中多了一絲期待。
“這是我畫的。”她把畫遞給我,聲音有些顫抖。
我接過畫,仔細看了看。畫面上是一片星空,星星有些歪歪扭扭,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