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治療:疲憊的同行
上海的清晨總是帶著一絲溼潤的霧氣,教堂的鐘聲在遠處迴盪,彷彿在提醒人們新的一天已經開始。我坐在診所的鋼琴旁,指尖輕輕觸碰琴鍵,彈奏著一首舒緩的曲子。這時,診所的門被推開,一個身穿白大褂的中年男人走了進來。
他看起來約莫四十五歲,面容嚴肅,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疲憊。他的白大褂有些皺褶,似乎已經穿了很久。我站起身,微笑著迎接他。
“您好,我是劉醫生。”他伸出手,聲音低沉而沙啞。
“您好,劉醫生,請坐。”我示意他坐在沙發上,“您也是醫生?”
他點點頭,苦笑道:“是的,我在市立醫院工作。最近……感覺有些撐不住了。”
我注意到他的手指微微顫抖,似乎連坐下都顯得有些吃力。我決定先讓他放鬆下來,再進一步瞭解他的情況。
“劉醫生,您能告訴我,最近發生了什麼嗎?”我輕聲問道。
他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道:“工作壓力太大了。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做不完的手術。我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有休息了。”
“您覺得這種壓力對您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我繼續問道。
他嘆了口氣,眼中閃過一絲無奈:“我晚上睡不著,白天又沒精神。有時候,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做醫生。”
我點點頭,心中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劉醫生的心理問題很可能是由於長期的工作壓力導致的職業倦怠。他的疲憊不僅體現在身體上,更體現在心理上。
我決定採用精神分析法的自由聯想技術,試圖讓他透過表達內心的感受來緩解壓力。
“劉醫生,如果您願意,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您最近的生活,然後告訴我您看到了什麼。”我輕聲說道。
他閉上眼睛,眉頭依然緊鎖。過了一會兒,他低聲說道:“我看到……一個無盡的走廊,兩邊都是病人,他們伸出手,想要抓住我。我想跑,但怎麼也跑不動。”
“這個場景讓您感到害怕嗎?”我問道。
他點點頭,聲音有些顫抖:“是的,我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謝謝您,劉醫生。”我輕聲說道,“我們下次再見。”
---
第二次治療:無盡的走廊
一週後,劉醫生再次來到診所。這一次,他的神情似乎比上次更加疲憊。我決定繼續採用精神分析法,幫助他深入挖掘內心的恐懼。
“劉醫生,上次您提到了一個無盡的走廊,兩邊都是病人。”我說道,“您能再詳細描述一下這個場景嗎?”
他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低聲說道:“走廊很長,看不到盡頭。病人很多,他們的眼神充滿了期待和痛苦。我想幫助他們,但我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您覺得,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問道。
他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道:“大概是從半年前開始的。那時候,醫院裡來了很多重症病人,我們人手不夠,每天都要加班。我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但還是有很多病人沒能救回來。”
“您覺得,這些病人的死亡,是您的責任嗎?”我繼續問道。
他點點頭,眼中閃過一絲痛苦:“是的,我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好。”
“劉醫生,您知道嗎?醫生並不是神,您已經盡力了。”我輕聲說道,“我們可以試著重新審視這些想法。”
他抬起頭,似乎在思考我的話。
---
第三次治療:認知的重建
在第三次治療中,我決定結合認知行為理論,幫助劉醫生重新構建對工作的認知。
“劉醫生,上次您提到,您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好。”我說道,“您能告訴我,這種想法對您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嗎?”
他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道:“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滿足病人的期望。”
“您覺得,這種想法是真實的嗎?”我問道。
他猶豫了一下,低聲說道:“我不知道。”
“我們可以做一個練習。”我拿出一張紙,分成兩欄,“左邊寫下您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原因,右邊寫下可能存在的其他解釋。”
他拿起筆,在左邊寫下:“很多病人沒能救回來。”在右邊,他寫下:“我已經盡力了,病人的病情很複雜。”
“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