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沒聽錯,草原上也是可以耕種的,不過不同於內地郡國的精耕細作和南方地區的水耕火耨,草原上的耕種還是屬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
雖然有許多懂得種植技術的漢人跑過去,但因為草原上的遊牧特性,大部分還是原始狀態,猜測最有可能的固定耕種區域應該是鮮卑庭的彈汗山附近,這是最有可能發展起來的地方。
話題有些跑遠了。
就算一落五口,這也是小一百萬人口了,雖然分佈在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的蒙古高原上,但愈往漢朝邊境靠近,鮮卑人口居住的肯定會更多。
一是方便劫掠,二是隨著氣候影響,越往南,才越有生存空間。
但大約在八千年前,蒙古高原的活動痕跡都很明顯,說明那裡的氣候還沒發生改變,能夠適宜人類生存和活動。
這也是文中開頭說的,鮮卑是有史以來,實力最強盛的時期,這確實不是空話。
而在鮮卑控制草原,實際上還是一種比較虛的控制,但從檀石槐一統草原之前的幾十年前,鮮卑一共入侵了大大小小几十次,甚至還打到內地郡縣過。
其實力可想而知。
都說兩漢武德充沛,這個確實,但遊牧民族從來都不可小覷,不是誇讚遊牧民族,但尊重你的對手,也是在尊重你自己。
但檀石槐的一統也是諸多部落頭人共同推舉而來的,就如同漢末的軻比能一般,也是由推舉而來,其組織相對較鬆散。
就如同檀石槐一死,加上其子和連又於同年被強弩射死,本就矛盾重重的鮮卑就從內部開始瓦解。
所以許多人只會覺得,烏桓在漢末時期的筆墨會比鮮卑多些。
其實是因為其內部矛盾重重,直到軻比能上臺後,這種勢頭才遏制下去。
《後漢書·鮮卑傳》:朝廷積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欲與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乃自分其地為三部...各置大人領之,皆屬檀石槐。
甚至連桓帝時期,想要和檀石槐和親,檀石槐都不要,甚至覺得羞辱,加大力度了抄掠。
而且,檀石槐的這個改革,也使得部落大人由眾人推薦,變成了家天下的世襲制度,這也算是開始進行漢化改革了。
但隨著檀石槐的死,這種漢化也隨著消失。
同時,你要看看同時期的桓帝手下都是什麼神仙。
陳藩、竇武、梁冀(?)、李膺、李固、段穎(東漢羌屠)、張奐、皇甫規、郭林宗、荀淑、荀昱...
這都是什麼逆天神仙。
放在漢末三國,這些也是不弱的,可惜有些生不逢時了。
又跑題了。
就連這種神仙陣容,面對檀石槐,也不能制,而且張奐任護匈奴中郎將時,出塞討鮮卑,只斬首兩百級,由此可見鮮卑的軍事實力屬實不弱了。
上一段史料原文看看。
《後漢書·鮮卑傳》:靈帝立,幽、並、涼三州緣邊諸郡無歲不被鮮卑寇抄,殺略不可勝數。
熹平三年冬,鮮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休著屠各追擊破之。遷育為護烏桓校尉。
五年,鮮卑寇幽州。
六年夏,鮮卑寇三邊。
秋(秋),夏育上言:鮮卑寇邊,自春以來,三十餘發,請徵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一冬二春,必能禽滅。朝廷未許...
遂遣夏育出高柳,田宴出雲中,匈奴中郎將臧旻率南匈奴單于出雁門,各將萬騎...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帥眾逆戰,育等大敗,喪其節傳輜重,各將數十騎奔還,死者十七八。
這三萬騎的人員組成之前也贅述過,就不過多細講。
但值得關注的是,檀石槐沒有出動本部兵馬,而是讓東部、西部、中部三部鮮卑的頭人,也就是十部大帥自行逆擊。
逆擊這一詞,在昨天的關羽那一段也說過,顏良也是聽到曹操兵至,率眾逆擊,被關羽望見麾蓋,然後張遼、關羽衝擊顏良軍陣,將其斬首。
鮮卑是知道漢軍前來,而且是每路各自萬騎。
以遊牧民族的天性,有利如同飛鳥之雲集,對於這種逆擊,在這種草原上還是騎射為主的時候,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的,如果到了後面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時候,學習了漢人的軍事技術,比如說,鐵浮屠、又說是柺子馬的時候,那會兒突騎技術上來,逆擊是家常便飯,但此時不一樣。
這會兒還處於一漢當五胡的時代,靠著先進的甲冑和兵器,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