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騎正在慢慢逼近。
騎軍陣列前,大隊的漢人奴隸被驅趕著,有些走的慢的,馬鞭揮舞時發出破風的“噼啪”聲,就會結實的落在其乾瘦的背脊上。
年老些的,走不動了,就直接摔倒在地上,後面的鮮卑騎兵也不理會,馬蹄直接從身上踏過,偶爾還會發出清脆的裂響,待到軍陣依次而過,就只剩一灘紅色的泥,有些刺目的殘留在原地。
長城外,幾個矮小乾瘦的鮮卑斥候探頭探腦的望著正前方的佑漢燧,其中領頭那人趴在草地上,對著左右說道。
“這會兒天氣好,咱們摸不過去,等到傍晚漢人燒飯時,那時漢人看的不清,方便翻越這該死的土牆。”
“嗯”
幾人就這樣一直趴到傍晚,餓了渴了就喝點隨身帶著的酪漿,看著燧上煙道飄散而來的飯香味,口水在喉間不斷的分泌。
在聚落裡能吃到熱乎的飯食的機會可不多,等下把那幾個漢人殺了,趁著頭人們還沒來之前,還能吃一餐熱食。
看了眼昏黃的太陽,領頭的斥候站起身來,踢了幾腳身邊睡著的同伴,說道。
“醒醒,時候到了。”
夯土長城下的陰暗處,腳踝高的雜草被幾雙黑乎乎的腳掌踏過,一條麻繩被拋飛上來,穩穩套住女牆的垛口,幾個瘦小的身影在偏紅的日光下挨個爬上城牆,佝僂著身子,快步朝著佑漢燧跑去。
------
1.《居延漢簡通論》:居延地區有專門的《塞上烽火品約》,其中烽燧高四丈二尺,按照西漢度量衡一尺23.1厘米,大概高9.5-10米左右,摺合成東漢末至三國時期的度量衡一尺大約23.5-接近24厘米的換算,東漢時代的烽燧應該不會低於四丈。
其中烽燧常備五人左右,立一燧長,剩下四人各有分工。
一人負責眺望觀察的,稱常候;一人負責積薪,也就是蒐集乾燥的草木;還有負責做飯養狗的,這類人多選用年老體衰者。
常候在燧上的平臺觀察到了敵情,會通知燧中負責做飯的燧卒,依照人數大小,白天黑夜來燃燒不同的易燃物。
日間舉煙,夜間舉火。
最後就是燧中身強體壯,騎術過人者,擔任騎卒,如果遇到入寇,小規模的可以自主打退來犯的敵人,大規模的,就派出去傳遞訊息。
還有些烽燧需要負責巡視天田,每天步行觀察,但一般二三十里才會選兩燧專門巡視。
燧中常備的包括布囊、馬糞囊、熟米、轉射、深目、積薪、汲器、木椎、長椎、長臂弩、長槍、斧鉞、羊頭石等常備戰略物資,此處就不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