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三父兄俱皆死於鮮卑人之手,家仇擺在那裡,見來的是鮮卑人,更讓其添了幾分火氣。以一種不要命的打法,迎著短刀,朝那兩斥候欺身而去。
左邊的斥候一刀砍來,魏三不管不顧,直接抬起手臂接住,雖然身上披掛整齊,但手上並無防護,短刀破開厚實的襖子和皮肉,一直砍到臂骨才戛然而止。
此時的斥候力已用老,魏三不顧劇痛,揮動環首刀,刀刃橫向切進其脖頸處,可惜不甚熟練,未能一刀梟首,刀刃砍進一半,就被卡在頸椎縫隙裡,進出不得。
血泉一般的汙血濺射的魏三滿臉都是,斥候矮小的身子頓時癱軟在地上,只剩下出血多,進氣少了。
另一邊短刀已然抵進魏三肋間,魏三當機立斷,索性丟刀扭身,短刀前段的鋒刃劃開皮甲,在魏三腰間留下一條長長的血口,還好並未傷到肚腹。
好個魏三,手上雖然沒有武器,但躲過這致命一擊,右手抓住那人小臂,直接抱著就扭打在一起,仗著身量尚可的優勢,一拳接一拳的當場把這斥候打死在地上。
抹了一把臉上汙血,魏三拉住環首刀的刀柄,一腳踹向那耷拉半邊腦袋的斥候,帶著許多小辮的頭顱頓時被踹得滾到牆邊,生生的拔出了環首刀來。
抬頭向上望去,兩道黑煙*嫋嫋而上,如同利箭射出,隱約有火光折射下來,使得院中都明亮了些。
燧門處,一道不高的身影鑽出,常侯龐坤沒動,知道犯下大錯的他焦急的一會兒看向下方廝殺的院中,一會望著空曠的四野神情呆滯,又急的在上面抓耳撓腮。
------
1.《居延漢簡通論》:記載《塞上烽火品約》內容。
1.望見虜一人以上入塞,燔一積薪,舉二峰,夜二炬火。
2.見十人以上在塞外燔舉如一人,須揚。
3.望見虜五百人以上,若攻亭障,燔一積薪,舉三烽,夜三炬火。
不滿(五百人),二十人以上,燔舉如五百人同品。
虜守亭障燔舉,晝舉亭上烽,夜舉離合火,次亭燧何燔舉如品。
這就是漢朝邊郡的烽火密碼。
2.1984年版《漢簡研究文集》中推測,烽燧中的發煙裝置可能和廚房是連通在一起的。
故而文中用之。
有些烽燧下方或旁邊還會有一個獨立的小院子,搭建了些廁所,住房,糧倉,廚房,水井等,也有些會飼養些牲畜來改善伙食,補貼日用,更有甚者,還會在其中種些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