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允許炮管下降到足以向下射擊蜂擁而來的攻擊者,平臺帶有一點點後高前低的坡度。
這使每門火炮都能借助自重來幫助吸收發射時產生的後坐力。
由於平臺的坡度非常平緩,使得向後推拉火炮並不會特別費力。
有經驗的炮手還會藉助發射時的後坐力輕鬆地向後推拉火炮,從而給清膛手、裝藥手和裝彈手騰出操作空間。
佈置在靜態稜堡上的火炮無須大範圍移動,所以長架尾大車輪的輪式炮架並非是必要的。
那種帶有4個小輪子的艦載炮架就能勝任。
不過為了加快安裝火炮的速度,只有24磅及以上的火炮才會在用輪式炮架運上城以後,更換艦載炮架。
李國助看得出來,這批人都是熟練的炮手,每一步動作都做的有板有眼。
然而整個裝填過程卻是非常的繁瑣。
首先是清理炮膛。
這一步決不能省,畢竟這門炮並不是全新的,裡面肯定有火藥殘渣,
如不及時清理,可能導致炮彈卡膛或影響射擊精度,甚至引發炸膛事故。
然後是裝藥。
根據李國助前世的研究,明朝人使用定裝火藥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成化二十年。
方法是根據炮彈的重量,把相應重量的火藥預裝進竹筒之內,每炮事先多準備一些。
只是裝填之時,還得把炮藥從竹筒裡倒進炮膛。
這個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炮藥還是有可能灑出來,或者被風吹走,從而影響火炮發射的穩定性。
然而令李國助吃驚的是,這些炮手竟然已經在用紙質定裝火藥包了。
只見他們把幾個大小相同的火藥包直接塞進炮口,用木棍送進。
而根據他前世的知識,這種方法是瑞典人在三十年戰爭中率先使用的。
於是他當時就想拉個人來問問,只是見他們都在忙碌,只好暫且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