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我希望你能就此事與我簽訂一份保密協議(1 / 2)

當時無論是貝爾根奧普佐姆要塞的守軍,還是莫里斯親王的援軍裡,都有大量英國人服役。

德雷克大炮在登陸作戰和野戰中的表現,給這些英國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們把這種新式武器的表現報告給了英國當局,結果成功引起了後者的興趣。

為準備對西班牙加的斯港的遠征,英國於1625年從荷蘭購買了10門“德雷克”。

這場戰役初戰告捷,取得了登陸作戰的成功。

但在登陸以後的進軍過程中,遠征軍卻遇到了挫折。

遇挫的原因說起來非常可笑,

竟然是因為前鋒部隊在行軍過程中搜尋到了大量葡萄酒,便開懷暢飲,喝的酩酊大醉。

此時西班牙的小部隊出現,對英軍進行攻擊,許多英軍士兵還在夢鄉便遭割耳挖眼。

當遠征軍主力趕來時,卻是為時已晚,致使士氣受挫,進軍遲緩。

西班牙人趁機調整部署,加強防衛,迫使英軍退回海上。

進軍失利後,遠征軍統帥愛德華·塞西爾決心孤注一擲,準備攔截和搶掠從殖民地回來的西班牙船隊。

但西班牙裝載金銀的船隻已獲訊息,繞道進入加的斯港,致使塞西爾一無所獲。

進擊失利、軍心不穩、士氣渙散,迫使塞西爾不得不下令返航,損兵折將地回到英國。

這場戰役的結果雖然是失敗的,原因也是滑稽的,

但德雷克大炮在初戰告捷中發揮的作用,卻沒有因此被掩蓋,反而被襯托的光芒萬丈。

戰役初期,在加的斯附近的那場登陸作戰中,這種新型火炮的使用非常成功。

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們可以很容易地從海軍艦艇上用普通船隻運送到岸上。

因為它們的重量相對較輕。

2門發射霰彈的德雷克,對西班牙步兵形成了有效的火力壓制,幫助英國軍隊成功登陸。

由於這一良好的使用體驗,英國決定生產自己的輕型野戰炮。

1626年,英國軍火製造商約翰·布朗根據政府合同,鑄造了第一批英國版的德雷克。

其中有既有青銅炮,也有鑄鐵炮。

輕型野戰炮隨後在英國被廣泛裝備海陸兩軍,特別是自1642年以來的內戰。

與其他國家的早期機動火炮只保留下圖紙到現代相比,

這批17世紀的英國機動火炮有少數被幸運地保留到了現代。

其中美國波士頓市政廳博物館收藏的1630年代的3門3磅青銅小炮尤為有趣。

一門是約翰·布朗於1638年鑄造的野戰德雷克,重143千克,長徑比約為15。

一門是約翰·布朗於1640年鑄造,僅重98千克,長徑比約為13。

一門是凱利安·韋格韋特於1631年鑄造的荷蘭海軍“克萊恩德雷克”,重123千克,長徑比約為15。

這三門火炮向現代人直觀地展示了17世紀輕型野戰炮的基本特徵,

即擁有一個相對較短的炮管,後面有一個錐形狹窄的火藥室。

如果僅以火炮的重量是否足夠輕,足夠便於機動來定義野戰炮的話,

那麼明軍無疑是當時的世界上擁有野戰炮最多的國家。

當時的明軍裝備有大量的滅虜炮、威遠炮和虎蹲炮。

它們就重量而言,基本都比同時代的歐洲野戰炮輕一倍多,無疑都是非常便於機動作戰的。

尤其虎蹲炮還是一種在山地和叢林中作戰的利器。

但這些炮即使是與同時期的已經大幅削減了長徑比的歐洲野戰炮相比,仍然是比較短的。

而且它們也沒有能有效提升火藥燃氣利用率的錐形火藥室。

除了威遠炮,它們使用的炮彈也普遍比較輕。

如滅虜炮的炮彈就只有1斤,連1磅都不到。

結果就是它們的射程和威力都無法與同時期的歐洲野戰炮比肩。

再加上它們也沒有設計合理的炮架,從而使輕量化帶來的機動優勢打了折扣。

所以明軍的那些輕型火炮並不能像3磅團炮那樣引領一場軍事革命,

甚至連維持對後金那樣的冷兵器軍隊的優勢都做不到。

實際上,李國助在平戶為仁王號鑄造的12門6磅銅炮就是典型的6磅德雷克。

它們無一不擁有較短的炮管和錐形的火藥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