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助笑著搖了搖手:
“你也沒說我不通農事,只是說我不瞭解福建那邊的農事,這倒也是事實。”
“其實福建那邊的種地方式,倒是很值得我們借鑑。”
“根據產量和環境適應性合理安排不同條件的土地給不同的農作物,”
“無疑是最適合山區的農業模式。”
“現在我們這裡人少倒無所謂。”
“以後人多了,我們就可以用這種方式合理利用山區土地進行農業生產。”
“山間低地還種番薯,山坡則種番麥,再高則種土豆,山頂惟種藥材。”
郭懷一聽得兩眼放光,感慨道:“哇!這簡直是把山區土地利用到了極致啊!”
“沒錯。”
李國助輕笑一聲,
“不過這是人口壓力特別大時的權宜之計。”
“如此開墾山區土地,肯定要大量砍伐山林,必將造成水土流失。”
“到時不但會使平原地區更容易遭遇水患,”
“還會使山區的土地越來越貧瘠,直至無法耕種。”
“好在永明鎮在百年之內肯定是到不了這個地步的。”
這話一出,附近頓時鴉雀無聲。
有的人可能是沒大聽懂,還在琢磨話裡的意思。
有的人聽懂了,卻被自己想象到的可怕景象給嚇著了。
因為濫砍濫伐,過度開墾山林導致山區水土流失,及江河下游水患日益嚴重的現象,
並不只是工業化才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
事實上,這種現象在清朝中後期,隨著棚民對山區的逐漸開墾,就開始日益凸顯。
由此引起的自然災害又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
早從明代後期開始,隨著土地兼併的愈演愈烈,
及明朝後期中國水旱蝗災等自然災害的頻發,
加上玉米、番薯、土豆等適合山區種植的美洲農作物的傳入,
大量農民就開始湧入山區開發土地。
這些在山區搭棚居住的貧苦農民,就叫做“棚民”。
當時棚民透過砍伐山林,從事耕種、採礦、燒炭、鍊鐵、造紙和種植蘑菇等職業。
由於明末清初大規模戰亂,這就使得更多的平原居民開始湧入山區避亂求生。
於是,在湘贛、贛鄂皖、閩浙贛、閩粵贛、川鄂陝等各省交界地區,
棚民的大規模聚集和向山區開發,成為明清時期的重要移民現象。
而在清朝康雍乾時期人口大爆炸和土地日益集中的背景下,
激增的人口無處可去,更加大規模湧入山區。
於是在乾隆六年,清廷正式放開山區開墾禁令後,
一場開墾山區的浩大運動便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隨著棚民群體的不斷擴大,山區的生態環境也遭到了持續的破壞。
發展到極致的時候,崩潰的山區生態甚至成為晚清一系列社會動亂的主要誘因之一。
比如嘉慶時期的白蓮教起義,就是在棚民聚集的湖北枝江、宜都等山區率先爆發,
並很快就蔓延到了棚民聚集的整個秦巴山區。
清廷經過九年混戰,調動全國兵力,最終才將起義鎮壓下去。
儘管白蓮教起義平定,但清廷卻元氣大傷,開始步入亂世末日。
玉米、番薯、土豆的推廣緩解了土地兼併和人口爆炸產生的壓力,幫助清朝極大地延長了國祚。
但它們還是解決不了土地兼併這一封建社會的頑疾,
最終過度開墾山林帶來的生態惡果,還是幫助土地兼併把滿清送上了絕路。
在場眾人中,除了李國助,其他人當然不可能知道清朝的事情。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理解李國助說的話,畢竟這個時候的福建就已經出現了棚民。
雖然還不明顯,但棚民的活動對山區生態的破壞,應該已經有所顯現了。
“那是,要真到這個地步,我們還搞個屁的山蠶產業啊。”
片刻之後,顏思齊突然說道。
眾人聞言都笑了起來,凝重的氣氛頓時一掃而光。
郭懷一顯然也聽懂了李國助這番話的意思,充滿敬意地拱手道:
“小少爺真是高瞻遠矚啊!小子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李國助笑著搖了搖手,正待說點謙虛的話,忽聞郭懷一話鋒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