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土豆主題千人宴(1 / 2)

在李國助的心目中,這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晚宴。

他認為,只要能用土豆成功抓住這千餘人的胃,

就算是為將來的永明城邦解決了糧食供應和人口增長的問題。

如今這千餘人,將來即使不能全部成為永明城邦的權貴階層,也一定會是各行各業的奠基者。

所以只要這千餘人喜歡上了土豆,就一定能靠他們的力量,在將來的永明城邦中大力推廣土豆。

現代史學界有一個普遍使用的概念,叫做“17世紀普遍危機”。

它指的是,1600~1700年間,在亞歐大陸上發生的一系列災難性的社會現象。

這些現象包括經濟崩潰、政治動亂、社會瓦解、朝代更替等等。

“17世紀普遍危機”的主要時間範圍是1610~1690年間。

其中比較重要的事件包括:

1598~1613年間,俄國的大動亂年代;

1616~1683年間,中國的明清易代;

1618~1648年間,德意志地區的三十年戰爭;

1635~1659年間,法西戰爭,是法國對三十年戰爭的目標的延續;

1642~1651年間,英國內戰;

1648~1653年間,法國的投石黨運動;

1683年,維也納之圍的失敗,標誌著歐洲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啟了大反攻。

這些事件在時間上的高度重合,也是史學界提出“17世紀普遍危機”的重要原因。

導致這場普遍危機的一個公認的重要原因,是發生在最近的一次小冰河期。

異常寒冷的氣候引發的乾旱、饑荒、瘟疫等災難,是眾多社會動亂的重要誘因。

然而這一小冰期是從1550年開始,斷斷續續持續到了1851年。

為什麼“普遍危機”沒有發生在16世紀下半葉,也沒有發生在18、19世紀,

而偏偏就發生在了17世紀呢?

在李國助看來,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17世紀是這次小冰期的高峰階段;

另一方面,是土豆、玉米、番薯等美洲高產作物,在17世紀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推廣。

相比之下,進入18世紀以後,土豆和番薯分別在歐洲和中國得到了大力推廣。

再加上小冰期也在這個世紀逐漸趨於緩和。

所以儘管還處在小冰期之中,但18世紀以後的世界,卻在漸漸地告別饑荒,

甚至還出現了人口爆發式增長的現象。

很顯然,如果在17世紀,土豆、番薯、玉米等美洲高產作物就能得到大力推廣的話,

或許不能讓人口出現18世紀那樣的爆發式增長,但至少可以杜絕普遍危機的出現。

不過在李國助看來,在17世紀的南海邊地推廣番薯,是真的不如推廣土豆的。

從溫度適應性的角度來看,

土豆是一種喜冷涼的作物,正適合南海邊地這種溫帶季風氣候。

而番薯則是一種喜溫作物,更適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推廣。

從水分適應性的角度來看,

土豆和番薯都是比較耐旱的。

南海邊地的年降水量為600至900毫米,位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東南側,是適合農耕的地區。

儘管在處於小冰期高峰的17世紀,南海邊地肯定比現代更冷更乾旱一點,

但年降水量肯定不會低於400毫米,肯定能滿足土豆生長發育的水分需求。

另一方面,土豆不耐澇,如果土壤積水,會導致塊莖缺氧,引發腐爛等問題。

而南海邊地的降水量哪怕是在高峰時期,也不至於令其疏鬆的黑土地達到積水的程度。

從烹調適配性的角度來看,

土豆顯然比番薯更百搭,能與更多其它食物搭配,製成多種菜餚。

從營養保健性的角度來看,

土豆和番薯都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

但總的來看,土豆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含量比番薯低。

而從健康角度考慮,減少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攝入,更有利於維持人的身材和健康。

番薯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適量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但如果吃太多番薯,大量的膳食纖維會使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